藏区“感恩连”
新华社昆明6月18日电 题:藏区“感恩连”
新华社记者周亮、王长山、杨静
格茸没当过兵,但在40岁这年,他当上了“连长”。
这是个民间自发组建的“连队”,名字叫“精准扶贫感恩连”。
队伍是格茸拉起来的,这个“官”也是大伙推举的。“连队”的大部分成员是村里的共产党员,来自已经率先脱贫的家庭。他们的宗旨是“脱贫致富感党恩,助人脱贫传党恩”。
两年多来,“格茸连长”和他的“连”志愿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自从格茸他们把旗子竖起来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其他地方纷纷效仿。如今,滇西北高原29个乡镇先后建起了52支“感恩连”,成为推进脱贫攻坚决战的一个个战斗堡垒。
格茸其人
格茸看上去并没有多少英雄气概,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年藏族农民。
高原的阳光,晒得他肤色黝黑,面容比实际年龄显得老一些,加之身形瘦弱,一米七左右的个子,与人们印象中的康巴汉子有一些距离,但作为庄稼人,身板倒也结实,眼睛清亮。话不多,脸上总挂着笑。
他的履历比较简单:出生在小山村,在山脚下的乡里上小学,再到州府香格里拉市上中学,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然后结婚。
但在2017年5月21日这天,他干了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提议成立“感恩连”。
格茸家住香格里拉市五境乡泽通村吉仁叶古村民小组,小村庄共有42户藏族居民。
香格里拉风光雄浑壮美,但风景填不饱肚子。家里7口人,媳妇和岳父患病,2个小孩上学,青稞、苞谷卖不上价,山货也运不出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格茸是厚道人,后来当上了村民小组的党支部副书记。但当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他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我是副支书,又有点文化,当贫困户让我抬不起头。”格茸告诉记者,“当时我决心就拼一下,带头脱贫!”
脱贫攻坚当中,政府各项支持政策不断到位。迪庆州属于最难脱贫的“三区三州”之列,国家给了重点扶持。百般比较后,格茸决定养野鸡。
去养鸡大户那里考察后,格茸在国家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下,学技术、搭罩网、买鸡苗……很快,房前就传出了阵阵鸡鸣。“野鸡3个月就可以出栏,价钱高,销路好。”格茸盘算着收益。
然而,很快一盆凉水向他泼来。一天,鸡场里出现了几只死鸡。难道是食物不对?还是发了鸡瘟?格茸心里一紧,找来行家里手求教,也没有弄出个头绪。经过几天观察,格茸终于发现,原来是野鸡性子野,是互相看不对眼“打架”所致。
怎么解决?到网上找找法子。格茸试着买了批专用眼罩,白天给每只鸡都戴上,这样野鸡看不到对方,各自相安无事。很快,格茸家养的野鸡戴“小眼镜”的事,传遍了四邻八乡。
当年,野鸡卖了6000元,朝天椒入账8000元,生态补偿资金、退耕还林等让一家人享受政策扶持近2万元,还有打零工的收入……很快,格茸一家脱贫了。
与此同时,村里通了电和硬化路,家家有产业,人均收入逾6000元,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等也用上了。现在,驱车40分钟左右就可从乡政府所在地来到吉仁叶古村民小组。
格茸的岳母扎史姆70多岁,是旧社会吃过大苦的人。老人常在格茸耳边叨念:现在日子好了,咱藏家人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图报!格茸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渐渐萌生了多做好事的想法。
前年的那天下午,泽通村40多户曾经的贫困村民聚在一起参加护林员培训,一直默然不语的格茸突然站起来,岔开了话题——
“我们现在有吃有穿,是党的政策好。作为党员,不能只顾自己,要带头感念党恩。党中央要求我们迪庆打好脱贫攻坚战,我们党员应该拢在一起,响应号召,帮助贫困户早点脱贫。”格茸说。
“好,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大家一起干!”大家回应道。
大伙越说越兴奋,越议越激动。可怎么干呢?从哪里开始?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格茸。
“我想好了,咱成立一个感念党恩的团队,名字就叫‘感恩连’,大家看怎么样?”
“好!好!”会场响起了一片掌声。
“格茸,你来当‘连长’吧,我们跟着你。”
“我们‘感恩连’要有自己的旗子,还要有‘连规’。”有人倡议。
一番议论后,这件事就算定下来了。
时值迪庆州按照省里部署,正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乡里听了格茸的汇报后,给予充分肯定。很快,格茸代表“全连”,从乡领导手中接过了“精准扶贫感恩连”的红旗。
“连队”纪事
“你也试试养野鸡好不好?我来教你。”一天傍晚,收工后的格茸专程来到同村村民肖农家。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