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苏区: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原题: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5天的行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令人痛心的数字。
苏区时期,瑞金为革命捐躯的烈士达到4.9万余人,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7166人;宁都县56304人加入红军,数万人为国捐躯,留下姓名的烈士达16725人;兴国县参军参战达9.3万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的烈士12038人……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诉说着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也显示出他们为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瑞金市万田乡麻地村,人口496人,169人支前参战,当年参加红军的青壮年无一生还,解放后连续3年当地的出生率几乎为零。
5天的行程中,我们数次看到采访对象落泪,其中一位是61岁的退伍军人杨小春。他的爷爷参加长征再也没有回来,奶奶从青丝等到白发,还是没有盼回自己的丈夫。
采访中,他应邀唱了一首《十送红军》,结果刚唱一句就突然哽咽:“《十送红军》对于我们来说,有点‘残忍’,我奶奶等了我爷爷一辈子,结果都不知道他死在哪里,什么时候死的……”
这让我们想起了在兴国县烈士陵园看到的很多烈士墓碑,上面只有出生日期,牺牲日期却是一个问号,因为具体的牺牲时间已无法考证。
感动和震撼的同时,这些史料和故事不禁引人思考:在革命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的时候,在战略转移即将开始、前路未知的时候,苏区人民为什么仍然无条件地支持这支部队?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在苏区人民心中,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部队”,打土豪、分田地,彻底实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这支部队纪律严明,宁愿夜宿街头,也不打扰群众;吃了老乡地里的菜和红薯,也要放上银元作为补偿。
与横征暴敛、奸淫掳掠的白军相比,红军怎能不受到老区人民的爱戴?而这种真心实意的拥护最终转化成了对革命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
宁都红军后代刘黎洋告诉我们,父亲刘仁生长征时,战士们只要被敌军打散了,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组织,找到己方军队。不管经过多少生死考验,哪怕是到了生命最后一刻,紧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没有变。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需要了解赣南苏区的红色故事,永远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作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去追寻历史,守护信仰。扎根红色土地,将鲜活的红色故事和创新的媒体传播形式结合起来,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讲好长征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感人故事。(王达 刘昶荣 王海涵)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