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行垃圾分类 农民工兄弟来响应
新华社上海6月15日电(记者潘清)两个月前,57岁的刘维虎完成了一次岗位调动。原本在上海长宁区凤冈路上的39街坊地块住宅项目部担任保安的他,成了项目工地上一名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
老刘的这次“转岗”,和7月1日即将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密切相关。
作为39街坊地块项目的承建方,上海创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长宁区人大代表张创增的带领下,积极与社区开展文明共建,培育农民工群体“融入上海城市发展”的理念。
不久前,由公司自己设计制作的“四分类”垃圾箱在工地和生活区悄然亮相。红色的顶,白色的箱体,不同颜色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回收容器,上方还印有塑料瓶、鱼骨等小图标,方便工友识别并分门别类投放。
完成了硬件配置,软件也需要逐步完善。项目部经理赵佳伟介绍说,除了现场宣讲、举办知识竞赛外,公司还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事业中心合作,将垃圾分类科普“新干线”引进建筑工地。
作为科普“新干线”的重要内容之一,工地办公室两台触摸屏电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小游戏”吸引了不少农民工来尝试。
“这个游戏让我们知道垃圾如何分类,一个人每天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垃圾随意丢弃有哪些危害,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理会经历怎样的过程。”一名正在试玩的建筑工人说,小小的游戏让自己长了见识。
为了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有人抓、有人管、有实效,项目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监督和指导。曾在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刘维虎,就这样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眼下,绝大多数工友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我工作的重点也从一开始监督有没有分类,变成了现在检查分得细不细、投放得对不对。”老刘说。
赵佳伟透露,上海创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计划将39街坊地块项目部的经验推广至公司旗下所有项目,并倡议更多农民工兄弟积极响应,助推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上一篇:“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全球意义
下一篇:中亚樱桃批量进入华东市场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