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突破千万 考题体现全面育人

2019-06-10 08:0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6月8日,高考结束后,考生冲出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考点。

  报名人数突破千万 考题体现全面育人

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突破千万 考题体现全面育人

  6月8日,高考结束后,考生冲出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考点。当日,全国部分地区2019年高考结束。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2019年高考落幕,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31万(不含高职扩招补报名人数)。教育部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实施多项举措,维护考试安全、治理考试环境、整肃考风考纪,保障招生考试工作安全、平稳进行。

  各地实施多项举措,保障考试安全、顺利进行

  教育部要求各地严格进行全流程检查,实现对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评卷等全过程监管,确保试题试卷安全。各地教育部门会同保密部门对保密室等重点场所进行全面排查,采取一岗多控、人技联防等办法,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各地会同公安等部门集中开展考前“拉网式”安全排查,加强对考点和考生集中场所检查,确保考生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从5月开始,“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陆续开展,重点侦查贩卖作弊器材、发布涉考不良信息、组织助考活动、非法招募替考“枪手”等危害考试安全、扰乱考试秩序、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依法打掉了一批犯罪团伙。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各地进一步加强考点入场管理,积极采取多种检测手段,防止考生和涉考人员携带高科技作弊工具进入考场;采取多证核对、人机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同时,各地教育部门逐级、全员签订考试安全责任书,切实提高监考教师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

  命题回应时代主题,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记者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们一致认为:2019年高考命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机制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系性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以语文命题为例,试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接续奋斗,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试题以智育为基,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见识、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试题助力体美劳教育,精心撷取素材,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英语各套试卷选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取材广泛、体裁多样、时代性强,在巩固德育、坚守智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健康意识、审美情趣和劳动精神的考查。

  物理试题突出学科主干内容,创新试题情境设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试题与体育运动、生产劳动、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引导考生提升综合素质;化学试题选取古代化工方面的优秀成果和我国化学工作者在化学领域取得的科研成就,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拼搏精神,实现良好的选拔功能和积极的育人效果。

  地理试题通过精选素材、创新情境、巧妙设问,深入发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历史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生物试题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创新试题呈现方式,体现劳动精神。

  考生要提高警惕,谨防“内部大数据”等谣言骗局

  每年高考结束,成绩公布前后,网上总有人炒作某地的高考阅卷工作极不严肃,阅卷教师甚至不管对错,乱打分。事实证明,发布这些帖子的人往往是出于好奇,还有的高考成绩落差比较大或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一厢情愿认为是阅卷出了问题,武断猜测、乱发信息。教育部门和网信部门、公安机关提醒广大考生:高考阅卷是非常严肃的工作。目前通行的网上阅卷,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更加体现了公平公正。同时,阅卷有严格的评卷质量监控程序,对评卷员的评卷质量进行全程检查、复查和修正,全程监督、纠正评卷工作可能出现的宽严把握不一的现象。

  每年高考后便有考生和家长经熟人介绍或网上获悉,得以认识能通过“黑客”进入高招办系统的高人,修改高考成绩,同时索要高价“服务费”,学生们就能得到满意的成绩。教育部门和网信部门、公安机关提醒广大考生:自称可修改高考分数的网络帖子纯属骗局。所谓的黑客入侵修改分数在技术上也行不通。因为高考网上阅卷并非在互联网上,而是采用内网阅卷,根本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考生成绩发布前都做了原始数据存档和数据异地备份,通过网络公布后,考试院会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匹配,网站均设立严密的防黑客病毒攻击系统。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