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两个贫困县的脱贫摘帽经
新华社南昌6月7日电 题:“红”起来、“稳”起来、“富”起来——江西两个贫困县的脱贫摘帽经
新华社记者 黄玥
平整的道路、整齐的新建楼房、干净的街区……近日,记者一行来到江西调研采访,随行记者脱口而出的一句“完全没有贫困县的样子”,为萍乡市莲花县、吉安市遂川县的面貌作了生动的注脚。
今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布这两个贫困县成功摘帽,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骄人战绩。
用尽老区资源让贫困村“红”起来
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采茶戏《将军回乡》正在村舞台上演,台上演员的表演深情投入,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这是莲花县沿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脱贫攻坚百姓大宣讲的动人一幕。
“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村民表演的正是莲花县英雄人物甘祖昌将军的故事。
1957年,甘祖昌放弃优渥的将军待遇回到故乡务农,带领农民修水陂、建桥梁、办企业等,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更为这一方红色土地留下了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
50多年后,依托甘祖昌故居和甘祖昌带领村民艰苦奋斗留下的红色遗迹,甘祖昌干部学院应运而生。从教学、民宿、观光农业到乡村旅游,红色教育培训一步步改变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面貌。截至目前,干部学院共培训省内外706余个单位3.5万余名学员,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40余万元。
甘迪是甘祖昌将军的曾孙女,目前担任干部学院的教学助理。她感叹,这几年村里不仅道路、住房等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村里的孩子变得更有礼貌了。
秋收起义高滩行军会议旧址、刘仁堪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推动革命老区脱贫的有效抓手。
发展特色产业让脱贫根基“稳”起来
贫困户要实现稳定脱贫,基础在产业、希望在产业。遂川县高坪镇车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冬梅在实践中,深深悟出了这点。
依托当地茶叶、油茶、笋干等丰富资源,张冬梅带领村民发展油茶和茶叶,创造“公司+合作社+农场+基地+农户+电商”的模式,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村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为了在村民心中种下一颗“标准”的种子,蒋鹏程兄妹花了5年时间将莲花县高洲乡的一片荒地开辟为生态大米的种植基地。
拒绝使用化学农药、除草剂,用中草药预防病虫害,农家肥修复土壤,鸭稻共生,生态互补……兄妹俩不仅用健康品质描绘了一幅特色生态产业图谱,还通过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蒋鹏程说,农村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发展产业存在不好搞、选择难、推进慢等问题,资金、模式、品质、规模、技术、渠道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莲花县委书记张运来表示,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从特色种养、生态农业到农村电商,产业扶贫百舸争流,唤醒了各地发展自主产业的主动性。
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脑袋“富”起来
截至2018年底,遂川县尚有2400多户5100多人未脱贫,莲花县未脱贫900多户2200多人。“这些贫困人口中重大病患者、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失能者等特困群体比例较高,需要民生兜底保障发挥关键作用。”莲花县民政局局长彭金强坦言。
尽管莲花县和遂川县已成功摘帽,但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
“对特困群体以‘兜’为主;对就业能力弱的以‘帮’发展产业项目为主;对稳定性不强的以‘送’项目、技术、培训为主;对具备劳动技能的以‘问’所需为主”,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兜帮送问”四种分类帮扶方式,将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巩固发展脱贫成果。
遂川县高坪镇党委书记袁金华认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两个基本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观念。“不搅动人的思想,是没法发展的。”
通过改善家居环境卫生、参加公益活动、掌握扶贫政策等方式获取相应积分奖励,就可以在超市兑换粮食、生活用品等。幸福村第一书记王艳玲表示,积分改变习惯,有效激发了贫困户“争着干、抢着干、比着干”的内生动力。
“要说给村民听,也要做给他们看。”袁金华表示,从“逼着做”到“主动要”,群众观念的转变点燃了脱贫的希望之火,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