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发现”号每日一潜是如何炼成的
新华社“科学”号6月6日电 特写:“发现”号每日一潜是如何炼成的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
“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正随母船“科学”号对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的系列海山展开科学考察。从5月27日至今,除了一天人员休整,“发现”号每日下潜作业,这连许多功能更为简易的工程类ROV都做不到。“发现”号如此高的作业效率是如何炼成的?
周文早是“发现”号团队技术总负责人,他拥有3000小时ROV操控经验,是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IMCA)认可的“ROV监督”,而国内获得“ROV监督”资质的还不足百人。这样的技术“大牛”是“发现”号下潜作业的坚强后盾。
丰富的经验让周文早能迅速感知“发现”号的小问题。例如,最近一次下潜作业中,他一上手就感觉潜水器稍微有点沉,立即停下并全面检查各种设置,果然发现有一个旋钮误操作了,及时避免了误操作对潜水器的损伤。
周文早表示,ROV是非常精密的装备,涉及弱电、强电、液压、机械等许多方面,需要全面的技术团队支撑保障。“ROV是干到老、学到老,70岁的‘ROV监督’也不敢保证能立刻排除ROV的任何故障。”
这个技术团队实际上只有4人,平均年龄只有31岁,其中90后陈宇是最早接触“发现”号的。他说:“我们这个团队人员一直比较稳定,在液压、机械和电力等方面各有所长,而且从‘发现’号2014年海试就开始跟,对设备非常熟悉。”
据陈宇介绍,去年10月底至今年4月,技术团队对“发现”号进行了一次彻底大检修,几乎拆成一个个零件进行检修、维护,再重新组装,有效根治了潜水器的潜在故障。
“发现”号团队还通过精细化保养,让故障率大幅降低。“每天潜水器回收上来,我们要至少进行三至四小时的保养维护,更换液压油、打磨除锈等等,尽力让潜水器保持在最好状态。”周文早说。
为更好地满足科研需求,“发现”号团队还对潜水器进行了多次技术创新。例如,他们将取样箱从手动开关变成液压开关,采样效率更高。今年,他们又根据科学家意见,在发光二极管(LED)灯基础上加入卤素灯,实现冷暖灯光配合,让拍摄的海底样品照片更为真实。目前,与“发现”号配套的取样和实验设备达30多种。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频频为“发现”号团队点赞。他说:“本航次‘发现’号在前7个潜次就获得了360个巨型动物标本,而且是精准采样,非常难得。整个ROV团队技术越来越娴熟,配合越来越默契。”
ROV是水下机器人的一种,它与母船之间由一根缆线相连,这根缆线负责给潜水器供电,传递操控人员指令、视频画面和潜水器状态信号等。ROV广泛应用于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底设备维护维修、水下搜救以及科学考察等。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