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香包端午飘“香” 巧手艺人一针一线皆故事
(爱国情 奋斗者)甘肃庆阳香包端午飘“香” 巧手艺人一针一线皆故事
中新网甘肃庆阳6月5日电 (高展 刘萍凝 李彬)“可爱的布老虎、富有创意的钱包、造型独特的12生肖。”为期一周的第十七届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4日起在甘肃庆阳开幕,展会上各式各样的香包所散发出的悠悠香味,让前来展区参观的民众气定神闲。
甘肃庆阳香包文化由来已久,据考证,在唐宋时期,当地就有缝制及佩戴香包的习俗。庆阳香包融入了大量当地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和刺绣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民众基础,与剪纸、刺绣、民歌、皮影并称“庆阳五绝”。
图为雷亚茹制作的手工香包。 李彬 摄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了。”庆阳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习刺绣。如今,传统的“针头线脑”活儿在庆阳女性手里,几经翻转,不断创新。
西峰区温泉乡湫沟村雷亚茹的手工香包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购买。“看了这么多的香包,就属她的香包有创意,不仅看着漂亮,实用性也很强,过完端午还可以用。”前来购买香包的赵女士说。
今年38岁的雷亚茹是一位“半路出家”的香包手工艺人,说起香包的设计制作,却头头是道。“我在12生肖的香包中融入了青花元素,寓意诸事顺遂的香囊融入了庆阳的粽子文化,布老虎的面料选用了流行的颜色素雅的棉麻布。”她介绍说,设计香包首先突出实用性,然后融入文化创意元素,端午节过完还可以当饰品,这样就会有稳固的销路。
“看到自己设计的产品受到大家的喜欢,再苦再累都值得了。”雷亚茹说,“希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能回到家乡做香包,既能赚钱,也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制作香包不只是女性的专利。西峰区温泉镇地庄村李华宁就是个例外。2015年外出打工时,李华宁因工伤造成高位截瘫,治病欠下了80多万元的债务。
但李华宁没有因为身体残疾而放弃对生活的信心。2018年,他将身边的残疾人朋友联合起来,共同创建了涌泉文化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他说,创建基地作为残疾人学习、就业创业的一个平台,主要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及销售、沙画研究及推广,通过电商平台将大家制作的产品销售出去。
庆阳西峰区温泉镇地庄村身体残疾的李华宁携带手工艺品参加节会。 刘萍凝 摄
此次端午民俗文化节,李华宁和其他同事一起,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准备产品,由于制作香包需要有一定的刺绣基础,李华宁便另辟蹊径,自己研发了十几种适合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在节会上一经展出,就有许多商家前来批发购买。“虽然我们是残疾人,但只要双手还能动,就能创造财富。”李华宁说。
庆阳已连续成功举办16届香包民俗文化节,近年来,庆阳市以香包产业为抓手,“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从个人佩戴走向广阔市场、从个体制作走向规模生产,香包也逐渐变成庆阳连接外部世界的一张“名片”。目前,庆阳各类民俗文化产品20大类5000多种,年生产900多万件,产品远销日本、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