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摩擦的这些问题你真的清楚吗?
——关于“零和博弈”
美国政客挑起对华经贸摩擦,最直接的一条理由,就是认为美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吃了亏”,而中国从中美经贸关系中获得了巨大利益。例如,美国白宫重要智囊彼得·纳瓦罗危言耸听地把中国形容为“全球最厉害的刺客”,指责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怂恿美国民众拒绝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现任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对美国经济的威胁。这种充满偏见和敌意的观点反映了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
中美经贸关系究竟是“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非常明确的答案。
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贸易关系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互惠互利关系,而不是你多我少、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国际贸易有利于推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早已揭示了这一点。同时,这一理论也得到了中美经贸合作事实的印证。中美建交以来,在双边贸易方面,1979年至2018年,双边货物贸易额从不足25亿美元增长到6335亿美元,增长了252倍。特别是在2009年至2018年的十年间,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累计增长73.2%,高于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56.9%的平均增幅,而且期间美国对华出口支撑了超过11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中美服务贸易蓬勃发展、互补性强,中美服务贸易额从统计开始的2006年的274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1253亿美元,增长了3.6倍,2018年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达485亿美元。在双向投资领域,过去40年,中美双向投资由几乎为零到累计近1600亿美元,中美互为对方重要投资伙伴,投资的双向性和互惠性进一步显现。2017年,美资企业在华年销售收入7000亿美元,利润超过500亿美元。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证明,中美通过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有力促进了各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方经贸往来是惠泽彼此的关系,而非中国让美国“吃亏”的过程。
更进一步说,国际贸易在整体上会增进参与国利益,但这种利益在参与国之间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在国际市场上,商品价值取决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由于商品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一方在交换中更具优势,会分得更多利益。国家之间可以不断进行交换,甚至反复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交换,然而双方的赢利未必因此而相等。一个国家三个工作日的劳动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一个工作日的劳动相交换。从总体上看,美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更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更高,在国际交换中是获利更多的一方。在外贸领域,曾有个说法,中国需要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美国波音飞机,这样的例证虽令人震动,但也是贸易规律的反映。就是现在,有学者计算,每卖出一部苹果手机,苹果公司可以获得近六成的利润,而中国制造商作为其制造链的一环,仅能获得1.8%的利润。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美国在货币、技术、市场乃至行业标准等方面拥有垄断权力,因此,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取超过正常利润水平的垄断利润,美国企业和家庭也充分享受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物美价廉的丰富产品,得到了巨大的好处。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美国政客岂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中美在做大经贸“蛋糕”的同时,在“蛋糕”增量的分配中,美国显然分得了更大的一块,说美国“吃了亏”完全是无理取闹。当然,中国从中美经贸中也获得了利益,这都是中国人民以勤劳苦干获得的,根本不是因为占了美国的便宜。公平竞争、共赢合作本是美国国内价值理念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国际合作的基本样貌,但美国一些政客在与中国交往时却只想着“你输我赢”。
面对如此简单的道理和明显的事实,为什么一些美国政客却坚持认为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了亏”,固执地认为中国威胁美国经济安全呢?要害就在于霸权主义的“零和博弈”思维作祟。以这样的思维来考量,中国在任何方面获益都会被看成美国“吃了亏”,中国在任何领域接近甚至超过美国都会被当作对美国的“威胁”。特别是近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在总量上有接近美国之势,在一些领域与美国形成一定竞争关系。然而,中国有近14亿人口,经济总量越来越大,这不是很正常吗?中国经济的人均值离美国有多远,美国政客真的不知道吗?况且,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同样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零和博弈”思维下,作为美国大垄断资本代表的一些政客,感到了极大的威胁,抛出了美国“吃了亏”的奇谈怪论。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将中国长期锁定在依附地位,压制于产业链低端,“把中国打回去”,使中国失去自主发展的能力、平等竞争的能力,使美国在中美贸易中永保优势地位、永享垄断利润,才满足其心愿、符合其要求;一旦认为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即便这种竞争关系是互利互惠的,也不符合其霸权主义的心愿和要求,就想通过推行贸易保护、经济霸凌和其他无所不用其极的办法,对中国加以遏制和打压。有这种荒谬的“零和博弈”思维,怎么可能形成正常的中美经贸关系?
上一篇:新华时评:美丽中国,美丽世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