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家看金融开放:实践证明无需担心“狼来了”
中新社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王恩博)在中国不断扩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有声音担心外资入场会对国内金融业产生冲击。多位中国银行家3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现身说法,对此给出相反答案。
资料图。 张云 摄
“金融业扩大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新时代中国金融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说,回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许多人担心“狼来了”怎么办,但实践证明中国金融并未因对外开放而丢盔卸甲,反而在同强者的角逐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
亲身见证了上述历程的刘桂平表示,通过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吸收全球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实现了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现代公司治理的确立、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创新发展能力的增强和员工队伍素质的提升。“开放使中国银行业更加自信,开放的元素已经融入中国金融业血液当中。”
在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看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当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这既有利于中国在加强交流合作进程中学习借鉴成熟经验,深化改革,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将中国金融治理经验与全球共享。
如其所言,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力度加大,融入国际市场速度加快,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中国声音”也更加响亮。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介绍说,国开行参与创建了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开发性及公共性金融机构,还先后发起设立了上合组织银联体、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中国—东盟银联体等7个金融合作平台,为弥补全球金融治理短板,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贡献力量。
谈及全球金融治理未来方向,谷澍表示,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首要的一条就是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本源,搞过度创新和体内自我循环。他指出,缺少实体经济厚实支撑,金融繁华只会是“虚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该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价值观。
防范金融风险亦是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任务。中国银行行长刘连舸认为,各方应紧跟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完善全球金融监管知识体系,设计前瞻性金融监管工具,加强全球监管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配合,切实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