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助力黑土地农业绿色发展
5月30日,游客在黑龙江园游览拍照。当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黑龙江日”活动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举行。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新华社哈尔滨5月30日电(刘赫垚、苑欣芳)30日,北京世园会迎来“黑龙江日”。走进黑龙江展区,眼前仿佛展开一幅色彩斑斓的“原生态画卷”,来自黑龙江本土的特色园艺花卉、绿色粮食果蔬等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左右两侧的LED宣传屏滚动展示着龙江农业发展历程、优质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等内容,处处彰显“生态龙江,和谐自然”的展览主题。
在室外展园的绿地上,农业主题雕塑“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格外引人注目,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中国饭碗”,犹如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升起龙江农业的累累硕果。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绿色农产品优势尽显。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贯彻实施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行“三减”,推进废弃物资源性转化,黑土地正加速变身“绿色大粮仓”。
在黑龙江省巴彦县西集镇农民王海芝家的一座大棚内,放置着几口装满白色液体的“神秘”大缸。“这是我们自家制作的天然酵素,牛粪靠它就可以变‘废’为宝。”王海芝笑着说。
西集镇是当地有名的“养牛大镇”,光是王海芝居住的常兴村肉牛存栏量就达1800头左右,每年可产生牛粪6500多吨。利用有机农家肥发展绿色蔬菜种植,把自家的蔬菜大棚建成“生态小园”是王海芝一直以来的想法。
5月30日,游客在黑龙江园参观。当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黑龙江日”活动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举行。新华社发(任超摄)
“家门口这么多牛粪,占地儿不说,还影响环境,不利用起来可惜了!”王海芝开始学习研究有机农家肥的制作方法。她先是利用生物菌使牛粪充分发酵,产生高温,以达到杀菌、灭虫卵的效果,然后再用上使牛粪“升级”的法宝——酵素。王海芝说,比起传统牛粪堆肥法,酵素激活的有机肥能够更好地疏松土壤,利于作物生长,而且没有异味,不生虫,对环境更友好。
现在,王海芝的50座蔬菜大棚都在使用自家发酵的有机肥,通过电商渠道售卖的农家菜非常受欢迎。今年,她打算联合其他姐妹,在当地建成有机粪肥场,让村子里的牛粪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巴彦县名溪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小小的蚯蚓正在与牛粪发生“奇妙反应”。该合作社种植超过6000亩鲜食玉米,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这一切,蚯蚓粪肥可是“功不可没”。
蚯蚓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属于长肥效优质有机肥,它保水、保肥、通气性好,便于好氧微生物繁殖,利于根系发育,促进植物生长。
“将牛粪与秸秆按一定比例混合喂养蚯蚓,不仅能够高效处理牛粪,还能消化大量秸秆,并收获优质生物有机肥,可谓‘一箭三雕’。”合作社理事长王德锋说,合作社目前建有300亩蚯蚓养殖基地,每年可处理牛粪10000吨,消化玉米秸秆10000吨,年产蚯蚓有机肥超过5000吨。目前,合作社经过有机认证的鲜食玉米种植田都在使用这种蚯蚓粪肥。
5月30日,在“黑龙江日”活动特色农产品展示中,游客与工作人员交流。当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黑龙江日”活动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举行。新华社发(任超摄)
蚯蚓粪肥因其投入低、收益高,吸引越来越多厂家投资建厂。位于黑龙江八五〇农场的卫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兴建全新蚯蚓养殖示范基地。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养殖示范基地全部工程完工后,将探索牛粪饲喂、牛粪与秸秆混合饲喂、秸秆饲喂等多种饲养方式。同时,也在东北寒地饲养蚯蚓、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秸秆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尝试。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2015年,中丹合作液体粪肥直接还田示范项目在哈尔滨市双城区启动,该项目每年可解决12000吨粪污无处排放的问题,同时有效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哈尔滨市副市长赵革在参加中丹战略领域农业现代化合作项目一期合作总结会时表示,希望未来能够与丹麦在继续扩大种养结合粪肥还田示范项目、数字农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