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巨无霸”乡镇龙港拟改市:推行由市直管村居
浙江“巨无霸”乡镇龙港拟改市:构想“小政府大社会”,推行由市直管村居
特大镇改市最敏感的问题是行政成本
龙港镇位于温州南部鳌江流域入海口,是拥有37万多常住人口的工业大镇、经济重镇。图/受访者提供
镇改市的龙港样本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胥大伟
发于2019.5.20总第899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提到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推动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面提质增效,解决法律授权、财政体制、人员编制统筹使用等问题。
“沉寂”多年一直未有实质性推动的镇改市,又一次被推至政策的“风口”上。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认为,镇改市是个大趋势,改革的方向已明确,未来将会放开设市,而打开这个闸口,将给更多具有条件的城市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释放压力、增加权力”。
随着国家层面相关信号的释出,镇改市已处在政策“开闸”的前夜,大幕徐徐拉开。
扩权困境
龙港镇隶属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地处温州南部,浑黄的鳌江在这里入海,波涛状如“巨鳌负山”,鳌江成了分割鳌江镇和龙港镇的天然界限。位于鳌江南岸的龙港镇,早已崛起成为一个“巨无霸”。
龙港镇现辖14个社区、171个行政村、22个居民区,辖区面积183.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87万,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30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4.6亿,已超过中西部一些地级市的经济体量。
在龙港体量“膨胀”的过程中,镇政府的权力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矛盾尖锐,突破体制藩篱的呼声从未间断。
2016年3月,民建中央曾先后4次赴龙港开展调研。调研发现,龙港镇财政收入占苍南县50.3%,但可用财力只占11.6%;常住人口占36.7%,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却只占2.8%。
纵观龙港镇的历史,改革是这座“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发展最好的注脚。
1983年,由“水不清,灯不明、路不平”的五个小渔村“拼凑”而成的龙港镇获批成立,怀揣3000元办公经费的陈定模成为第一任镇党委书记。陈定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彼时苍南县也刚从平阳县“分县而出”,县城驻地设在灵溪镇还是龙港镇,曾有过一番争论,并引起上级关注。苍南县为了安抚双方矛盾,决定在龙港设一个经济中心,这也为苍南县行政和经济中心长期分立埋下伏笔。
陈定模回忆,建镇之初,首先碰到的体制障碍就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1984年,龙港镇推出了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和民营企业制度“三大改革”,在全国率先把土地按照地段分为不同等级,作为商品来经营,解决城镇资金问题。同时,鼓励农民进城落户。
当时,龙港镇向苍南县提出“扩权”的要求,希望获得与县里同等的审批权限。最终企业局、工商局、公安局、计经委等八个部门的章归并为县计经委的一个章,“八颗大印”捆在一起盖章,让龙港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到1990年前后这些权力基本被收回。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龙港经历了二十多年“强镇扩权”试验,县权“三放三收”。
1995年的小城镇综合改革,使得龙港镇在财政、户籍管理等7个方面获得了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但是随着试点期的结束,2000年前后大多权力被收回。2009年龙港镇被列为温州强镇扩权试点。这次改革试点,龙港镇主要是扩充了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等权限,建立了龙港城镇综合管理执法大队、龙港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等平台。2011年进行“小城市改革试点”时,依然按照以往的模式下放了一些权力,但随着领衔助推相关改革的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的离任,各项计划也随即进入停滞期。
龙港镇委副书记金珍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龙港镇前几轮的扩权改革,镇里向县里提出的权力范畴事项都是有针对性的,下放的权力事项很少,这也意味着下放的权限含金量都比较大。2009年,龙港镇政府原本申请了88项权力,但最终仅下放49项,尤其向财政、住建、交通等三个部门申请下放的权力有20项,但最终下放仅2项。
镇级权力扩张,意味着上级部门权力的缩小。在金珍敏看来,之所以在扩权改革中会出现权力的收放反复现象,原因就在于牵涉部门的利益。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