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聆听“和合之声”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手记:聆听“和合之声”——来自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丁小溪
孟夏时节,草长莺飞。
中国,迎来又一场国际性盛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相聚北京,共谋和谐发展之道。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有关打破壁垒、平等交流的内容一次次引发现场嘉宾的热烈掌声。
这是对文明对话、互利共赢的深刻共识;这是对中国倡议、中国智慧的全球回响。
行走在大会现场,处处可见“和合”理念的生动注脚。
会场内,日语、韩语、高棉语、僧伽罗语、蒙古语、泰语等12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同时开启,将中国倡议用优美而多样的亚洲各国语言传递至会场每一个角落。
会场外,不同肤色、不同着装的与会嘉宾簇集一起,或两两握手相互介绍,或三五成群讨论问题,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相互激荡。
“亚洲文明寻求互利共赢,对话是关键词。”巴基斯坦官员塔希尔·赛义德说。手中捧着刚刚从展台上精心挑选的《透过浙江看中国的社会治理》等书籍,他表示要仔细研读,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做法。
透过文明对话,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并已超越亚洲,走向世界。
“对于那些鼓吹文明冲突论的人,我想要说的是,这是巨大的错误,真正的文明是不会发生冲突的,真正的文明会发生对话。”前来出席大会的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这样说。
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说,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互鉴”一词,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将更好凸显亚洲文明的独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所倡导的文明交流主张,其基础正建立在和谐大同的价值观之上,而不是基于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体现了人类社会长治久安的宏远愿景。”美国学者龙安志说。
面对记者的提问,现年80岁的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进藤荣一,用汉语发出一个“和”字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对中国主张的真切感受。
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再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短短20余天里,进藤荣一接连参加了三场盛会,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和合之道”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深刻影响。
“和谐中国、和谐亚洲、和谐世界,人类正是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世界,以严肃的方式反窥自身,践行美美与共的‘和合之道’,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他说。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国家会议中心里,几名外国友人正聚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互动区,亲身体验玉石宫花制作。
粉色的芙蓉石,绿色的东陵石,红色的玛瑙,白色的岫玉……她们认真摆弄着一块块五彩斑斓的玉石,就是文明的交流、心灵的拉近的一个细节。
消弭文明赤字,创造人类共同的文明盈余,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与会者的共识,也是建设共同家园的时代召唤。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