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以规则和诚信筑牢文明基石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梁建强)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如风,无形有痕。
由中国倡导和主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在进行。会场里,不同文明在这里对话交流。会场外,更多有关文明的话题令人深思:身处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文明风尚、树立文明新风?
——文明,呈现于每一个守护规则的细节之中。
在湖北宜昌街头,一位腿脚不便的行人非常缓慢地走上斑马线,双向六车道上,30多辆车先后停下来,静静等候他通过。20多米宽的马路,40多秒的时间,没有一辆车抢行。礼让行人的善意之举,让这座“全国文明城市”满溢温情。
四川绵阳,一名拄着拐杖的老人准备过马路,未走到一半,红绿灯已经由绿变红。但此时,没有一辆车起步,也没有一辆车催促。附近执勤的交警跑过来,背起老人,安全地护送他通过路口。
——文明,蕴含在每一次践行诚信的选择之中。
江城武汉,为了抢在大雪封路之前赶回来给农民工发工钱,孙水林连夜驾车回家,不幸遭遇车祸。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弟弟孙东林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33.6万元工钱发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上。
“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信义兄弟”用生死接力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
山东莱芜,房公训坚守为烈士寻亲的承诺,五赴江西,病而无怨,艰而不悔。从13岁起步,一直走成耄耋老者,他用跨越73年的千金一诺、跨越73年的执着坚守、跨越73年的真情倾注,谱写了一曲守信践诺的真情之歌。
一个个普通人,把诚信看得比金钱还贵,把规则看得比利益还重,赢得了世人赞扬,传播了文明风气,以规则和诚信筑牢了文明的基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一种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规则作为坚实支撑。只有人人都信守规则,讲究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个人之力,汇成力量之河,才能推动文明大船扬帆远航。
红灯前,驻足等待的人越来越多;车站码头,有序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公共场合,主动降低音量的人越来越多,戴耳机听音乐成为很潮的风尚……文明,就在这样的细节和点滴中传扬。
这正如卢梭所言:“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
推动形成守规则、践诚信的文明风尚,更需要因地制宜的方法创新。
在江苏宿迁,广场舞扰民曾经是“老大难”问题——占地方,噪音大,投诉极多。
如今,当地实行统一管理,为广场舞队伍免费发放声音限高80分贝的音箱,制定广场舞管理办法,规定跳舞地点和时间,强调基层城管和街道居委会的管理责任。治理方式的创新,也让规则、诚信与文明深度融合。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让我们树立规则为大的意识,重视自己的诚信形象,践诺守信,为社会文明进步筑牢基石,推动规则、诚信与文明“同频共振”,让社会多一些安宁、和谐与温暖。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