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副乡长手机里有27个工作群 如何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2019-05-15 08:1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厦门市同安区纪委党风室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鉴于微信工作群过多过滥,同安区要求每个单位或部门原则

资料图:用户在使用手机。 姜雨薇 摄

资料图:用户在使用手机。 姜雨薇 摄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黄孝光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此后,微信工作群整顿成为各地执行减负政策的微观切入点。

  依据这份通知,近期不少地方政府出台新规,要求“原则上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工作群”“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新规出台后,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关于“下班后微信群是否该禁发工作消息”的大讨论,将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推到台前。

  “@所有人,收到请回复”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群”多是不少基层干部的共同感受。秦晴是湖北宜昌伍家岗区委直属机关工委工作人员,上个月她和同事对全区51家单位摸排调查,统计出微信工作群809个;单人拥有工作群数量最多的,超过40个。秦晴发现,不少工作群建群随意,重复和交叉现象严重,“随手点开一个群,@接连不断,‘请查收’‘请报送’‘请回复’之类的信息应接不暇”。

  “建群的初衷是方便工作,但现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负担。”某地包村干部朱蕊(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过去满天飞的纸质表格到如今数不清的“sheet”(注:电子表格),从曾经的当面或电话请示汇报到如今的“群”来“群”往,朱蕊认为形式主义正从线下向线上转移。

  “我有个工作群,群里的上级部门发消息,最后总会加一句‘收到请回复’。”朱蕊说,她所在村信号不好,稍不注意就错过了,以至于现在一看到未读消息,“整个人都紧绷起来”。

  随时查看手机,及时回复,已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第一生存法则,但要做到并不容易。

  余渊岐是江西抚州市谷岗乡副乡长,在乡镇工作九年。他曾经身兼7职,高峰时,他的手机里有27个工作群。

  每次下村,往往要忙到晚上才能回去。余渊岐说,当夜深人静,攒了一天的群信息已经爆屏,都等着他一一回复。

  微信给人们的通讯带来便利,但过多的微信工作群则会给使用者带来负担。图/视觉中国

  “乡镇工作群、乡村工作群、医保群、农保工作群、卫生计生群、环境卫生群、扶贫攻坚群、党建工作群、第一书记群……这些比较重要的群,一个都不能落。”余渊岐说:“碰到有投票任务的,转发+投票+截图一个不能少,有人@我的,全部要@回去。”

  在西南某村第一书记袁林(化名)看来,“许多群主有个坏习惯,发通知时喜欢@所有人。”袁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有二十多个工作群,大多设置了免打扰,但因为微信群的@功能,他依然不胜其扰。

  “到此一游”的线上秀场

  工作群是观察基层形式主义的一个微观切口。如果说“群”多是上级给基层带来的负担,那么“到此一游”则是基层干部自身形式主义的体现。

  所谓“到此一游”,是指浮光掠影、形式花哨的工作作风。用网友的话说,就是“一些干部以微信图片代替工作汇报,到贫困户家不过十来分钟,只为拍个照,让大家知道”。

  “不知什么时候起,工作群由以前单纯的发布工作、会议通知,变成了晒照片、晒政绩的地方。”余渊岐认为,工作群是个微缩的社会,有认真工作不喜欢发言的,也有做了一点点事情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的。

  《解放军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次干部讲评会上,武警内蒙古总队包头支队政委刘玉柱点名表扬了部分表现突出的干部,其中不少是经常在微信工作群更新加班动态、并被他点赞的干部。没承想,后来工作群彻底沦为秀场——越来越多的干部跟风效仿,无论是否需要加班都时不时更新两条动态,并配上“努力”“奋斗”的表情包。

  朱蕊对此现象深恶痛绝。“请不要在工作群发与工作无关的信息。如果你在加班或者觉得工作很辛苦,可以保存到手机留作纪念,完全没必要发在群里,这样只会觉得你作假的成分更高!”

  晒照片、晒政绩,也跟部分领导注重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工作群好不容易安静了几个小时,领导可能觉得我们是不是都喝酒打牌去了,于是要求‘各村干部都把工作晒一晒’。”余渊岐说,从此,大家养成了睡前晒图的习惯。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