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分享治沙故事:唱尽沙漠艰辛的老调改了词
中新网兰州5月14日电 (记者 崔琳)“我的家乡在甘肃古浪县,是一个风沙灾害严重的地方。38年前,父亲签订了合同,来到八步沙治沙。10年后,父亲去世前,把治沙的事情交给了我,从此我成了一个治沙人。”中宣部“时代楷模”贺中强13日在甘肃省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分享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感人事迹。
八步沙是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内陆沙漠,总面积7.5万亩。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的农田、道路常常被黄沙埋没。
图为春季压沙。(资料图) 崔琳 摄
贺中强回忆说,为了保护家园,当年父辈贺发林、石满、郭朝明、罗元奎、张润源、程海六个老人在治沙合同上按下了手印,发誓拼掉老命,也要治住八步沙。从那以后,他们没日没夜地在沙漠里干活,一干就是几十年。
“为了保证栽下的树管得住,八部沙林场实行划片管理,父亲分管了眼窝子沙林区。这片林区离场部远,周边农户的牛羊经常毁坏草木,管护起来难度很大,父亲就和羊倌们较上了劲,每天天不亮就来到林区巡查,等天黑了才回去,羊倌们根本没有机会把羊群赶到林子里。”贺中强讲述说,父亲很倔强,治沙生活虽然很苦很累,但他从不说苦,也不喊累,即使后来病得不行了,他仍然坚持。
父亲临终前交代贺中强,“我怕是不中了,但是治沙的事还得干下去,我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就那一滩子树,你好好看去吧。”就这样,贺中强走进了沙漠。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天气越来越旱,二代治沙人决定打个井,开些地,继续把治沙的事干下去。
八步沙的树变绿了,第一代治沙人走了4个,剩下的2个老了也干不动了,但八步沙还没有治理完,“六老汉”的家人舍不得放弃这片林子,接续奋斗,如今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在昔日风沙弥漫的沙漠打造了一片希望的绿洲,阻止了沙漠“前移”。
图为治沙人打理养殖场。(资料图) 崔琳 摄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此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表示,当年父亲让他辞掉在土门镇供销社的“铁饭碗”,回家治沙植树,当时他是不愿意的。然而,1993年的一场特大沙尘暴改变了郭万刚的想法,当时几十丈高的黑浪,啥都看不见了,郭万刚终于理解,风沙不治理,家园和子孙都保不住了。
看着自己种的树慢慢长大,郭万刚就舍不得走了,一坚持就是36年。比起父辈“一棵树一把草”的治沙方法,如今主要采用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治沙,这些方法速度快、效率高。
郭万刚的侄子郭玺,作为第三代治沙人,做了题为《接续奋斗志不移》的报告。郭玺说,古浪县那么小,没想我们的事迹还能传遍全国。以前光种梭梭,去年我们把肉苁蓉嫁接到梭梭上面了。梭梭树可以防风固沙,苁蓉长起来,我们也可以向沙漠要经济效益。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而曾经唱尽沙漠艰辛的古浪老调,如今也改了词儿,唱出了对荒漠变绿洲的赞美。
会议提出,当前,甘肃正处在各项事业发展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也是打赢打好重大风险防范、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吃劲的时候,大力宣传和学习弘扬“时代楷模”精神,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