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海洋研究热点多 中国应瞄准印太交汇区

2019-05-14 05:0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印太交汇区是海洋和大气能量汇聚中心、板块碰撞中心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开展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物质能量交

  印太交汇区是海洋和大气能量汇聚中心、板块碰撞中心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开展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物质能量交换及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和理想靶区。

  “可惜的是,世界主要海洋研究机构在此海域的调查研究均比较薄弱,且基本未涉及跨圈层问题,中国应该有所作为、抢占先机,从更加整体的视野开展相关研究。”在5月9日至10日召开的主题为“印太交汇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和演变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王凡呼吁,应全面提升对该海域的探测、预测能力和科学认知水平。

 

  印太交汇区泛指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交汇的区域,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拥有全球76%的珊瑚物种。它有多个之最:全球最大、温度最高“暖池”;全球最复杂的环流系统;热带对流最强、水汽含量最多的区域等等。

  亚欧、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在此交汇,形成最大规模的板块俯冲,以印太暖池为核心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环流辐聚、对流并影响控制气候变异,形成全球陆源物质、海洋大气热量汇聚中心。“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这里有一系列重要且未解的前沿科学问题,其资源环境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围绕此海域海洋环境格局与生态系统演化开展系统性、多学科交叉研究,必将成为热门领域。”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研究员说。

  王凡坦承,我国现有这方面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科学的研究程度不同、学科参差不齐,而且基本上是两大洋各搞各的,与大气、生物、岩石圈之间的协同研究很少,缺乏互联和协同。”

  更重要的是,与会专家认为,我国亟待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优越的海洋多圈层耦合地球系统模式,同时针对科学目标开展长期的现场观测。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厦门大学戴民汉教授强调,科学家应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如,该海域构造过程、海洋过程、大气过程与生命过程如何相互作用并塑造了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分布格局,暖池形成和变异、构造体系与流体和大气的物质能量交换等过程如何驱动了生物多样性中心的演变等,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与会专家呼吁,应围绕该研究方向及早开展前瞻性研究,推动发起国际合作科学计划,搭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科技支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构建长期立体综合性观测网络、海洋与地球系统数值模拟预测模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基础支撑体系;揭示海洋系统的大气—水体—岩石—生物圈层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关键过程和机制,获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占据海洋科学和地球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制高点。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