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 石漠化治理成效全国第一
中新网南宁4月29日电 (杨志雄 黄令妍)广西林业局副局长陆志星29日表示,广西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石漠化治理成效居全国第一。
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广西治理成效情况新闻发布会当天举行。陆志星介绍,受益于近年来岩溶地区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实施和人为活动压力减轻,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状况稳步好转。2018年底公布的《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显示,与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净减39.3万公顷,减少率20.4%,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据介绍,广西官方将石漠化治理作为生态广西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的范围不断扩大,资金投入持续增加。2008—2015年共下达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投资计划27亿多元,其中中央投资23.86亿元,地方投资3.28亿元。
广西林业部门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显著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在治理过程中,各地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混交造林模式,提高治理科技含量。
同时,广西进行岩溶地区人口疏导,土地承载压力降低。据统计,2011年—2016年,广西岩溶地区共转移安置石山区特困群众80.3万人。以多种形式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减少了岩溶地区由于人口容量超载带来的生态破坏。
广西岩溶地区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能源,农村能源呈多元化趋势,传统薪材占比逐年下降。通过推广节煤炉、节柴灶(炉)等,提高现有生物能源利用率,减少了生物能源使用量,有力保护了林草等植物资源。
陆志星指出,目前广西生态压力依然很大。广西岩溶石漠化地区多属老少边穷地区,37个贫困县的贫困人口超140万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158人。岩溶地区仍有11.4万公顷石漠化耕地仍在耕种,极易加剧石漠化。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尚未根本转变,加重了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陆志星表示,广西将进一步加大对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的投入;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厚植绿色发展活力,大力培育岩溶地区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