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牧场17载:“牛人”丛慧敏的幸福生活
扎根牧场17载:“牛人”丛慧敏的幸福生活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汪亚)2002年研究生毕业,正直青春年华的她告别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郊区,扎根牧场,从此与牛相伴。
17年过去了,褪去懵懂,她用一腔热情和实干钻研收获了无数荣誉——
“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首都巾帼创业先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北京市优秀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十九大代表”……
她,就是北京三元种业公司下属首农畜牧奶牛中心副主任丛慧敏。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跟随新华网记者,让我们一起走进丛慧敏的“牛人”生活。
图为记者穿戴消毒卫生装备进入良种场采访。 新华网冯文雅/摄
首农北京奶牛中心隶属于北京首都农业集团的种牛产业基地,是我国建站较早、育种规模较大、科技实力较强的奶牛良种繁育及供种基地。记者走进丛慧敏的办公室,看到被塞得满满的书柜和堆放了各种报表文件的办公桌,桌上两只黑白花纹的奶牛模型格外引人注意。
“所有奶牛都会产奶吗?”记者盯着桌上的模型发问。初次见面略显拘谨的丛慧敏先是笑了一下,然后说:“当然不是,奶牛只有怀孕生宝宝才会产奶的。”
谈到奶牛,丛慧敏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它们是丛慧敏每天工作的主要对象,更是她打了十几年交道的“老朋友”。很多时候,她不仅要在实验室里负责奶牛胚胎技术研究,更要驱车80多公里,去到位于北京郊区延庆的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跟那里的“老朋友”见见面、聊聊天,照看它们饮食起居,有时候,她还要去到国内其他省份,看看外地的“朋友们”。
图为丛慧敏和同事交流工作。新华网汪亚/摄
找到能产好奶的牛;通过检测分析牛奶成分质量改进生产饲养方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帮助其他牧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丛慧敏的工作说白了就是“相牛人”、“营养师”、“翻译官”……针对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论是哪种角色或职责,她总是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践行着“快乐养牛、健康生活”的小梦想。
培育优秀种公牛是奶牛育种工作的重点,找到优秀的牛,让优秀的牛一直优秀下去,并拥有更多优秀的后代。丛慧敏告诉记者,自己从事的胚胎、冻精研究其实是一项需要长期跟踪的大数据分析工作。
“我们就是要给牛宝宝找优秀的牛爸、牛妈,找到那些优秀基因,既能产量高又能质量好,然后去推广。这就需要不停的做实验,但是优秀种公牛的选育费时费力,选出一头优秀种公牛通常要5、6年的时间,不是一两个月、一两年就能看出来的。”
图为全国最大的种公牛繁育基地、优质牛冷冻精液和奶牛胚胎生产基地——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 新华网汪亚/摄
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却对耐心和细心有着极高的要求。丛慧敏和她的团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能沉得下心来做事的性格,所以一直保持着高质高量的成绩,首农北京奶牛中心每头奶牛年产奶11吨,比国内平均水平足足多出了近4吨。
“现在我们有了基因组选择技术,可实现青年公牛早期准确选择,不必通过后裔测定,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据了解,首农北京奶牛中心参与的这项技术研究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益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让丛慧敏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去扮演更多的角色。
图为待检测的牛奶样品,因为添加了化学试剂所以颜色偏橙色。新华网汪亚/摄
在办公室简单的交谈后,丛慧敏带记者来到旁边的一栋办公楼,门口的工作人员正在从手推车上卸下装满了橙色乳状液体的试管,这也就是丛慧敏的另一项工作——对产下的牛奶进行化验分析。除了找到好牛,还得让牛吃上好料,“跟人一样,我们也会根据牛的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饮食,目标就是保证奶质好。”每个月首农北京奶牛中心都要检测约8万份奶样,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奶质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果,再将结果反馈给牧场,指导日常饲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举个例子,某份样本中,我们检测发现乳糖高了,那么平时牛的食物里可能就需要我们减少某类料草的分量,增加其他的食物的比重。”
上一篇:详解江苏新高考方案四大变化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