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经济信心指数”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题:中国发展 世界机遇——读取“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经济信心指数”
新华社记者
27日,会聚全球近5000名海外嘉宾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闭幕,成果丰硕。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主席在此次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宣示了中国更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经济怎么看?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对中国经济实力、潜力、活力和魅力的评价,让人们读取到不断攀升的中国“经济信心指数”。
实力:中国经济表现赢得世界点赞
论坛召开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中国是唯一被上调今年增长预期的主要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气象图”中的一抹亮色。
“世界需要中国,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国的持续发展。”IMF总裁拉加德在论坛期间说。
尽管面临诸多外部不确定性,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4%,在压力挑战下实现平稳开局,继续扮演世界经济“稳定器”的角色。超预期的表现,让外媒纷纷赞誉中国经济“底盘稳、韧劲足”。
“10年前首次来到中国,我就意识到,匈牙利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中国的关系。”出席论坛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说,此次目睹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后,他更坚信中国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
在论坛期间举行的企业家大会上,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萃手持合同文本,与泰中罗勇工业园有关负责人邱威汶握手笑谈。
“目前已有120家中国企业入驻工业园,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邱威汶告诉记者,新签约企业建厂后,将为园区新增2000多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是桥,一头连着中国大市场,一头连着世界大舞台。
数据显示,近6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同沿线国家共同建设82个境外合作园区,上缴东道国税费2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
实打实的数据,彰显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的分量越来越重——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9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6.6%的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居首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
潜力:大市场蕴藏新发展空间
从消费持续增长到产业转型的新机遇,中国经济潜力不断挖掘。
消费市场空间很大——
“中国市场充满了巨大的想象力。”新加坡赢诺公司总经理王华磊看上去很兴奋。他在论坛期间收获了很多合作伙伴,并与多个中国企业初步达成合作协议。
买全球,卖全球,中国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市场潜力:一个近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和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9%。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超1万亿元,银联网络交易总额达1.16万亿元。“两个万亿元”令世界瞩目。
以2018年数据测算,在中国市场上,每小时就能新诞生约750户企业,创造超过1500个就业岗位,外贸进出口值超过5亿美元,百姓花费43亿元用于购物和餐饮消费,快递企业处理超过600万件快件……
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说,2018年中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已升至76.2%,但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目前只有40%左右,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消费仍然有上升空间。
产业转型机遇无限——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正依靠自主创新、研发、技术来改变世界。”出席论坛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
对中国制造业的潜力,国际资本也用实际行动投票。国家外汇管理局数字显示,2018年,制造业吸收直接投资占整个非金融部门的19%,引资规模较上年增长近4成,持续多年稳居吸引来华直接投资最多行业前两位。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自我加压的磨练。统计显示,目前以智能化、高端化、高科技化为代表的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对城镇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中国经济颜值在变,气质也在变。
区域发展协同并进——
如同水流,落差越大,势能越强。中国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区域发展差异大。这是挑战,更是潜力。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