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金桥缔造者舒勇:没有使命感,就不可能有大作品
作为“一带一路”峰会唯一的人文景观标志——丝路金桥,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座光彩夺目的金色拱桥,以古老的赵州桥为原型,高7米、宽4米、全长28米,由2万块人造琥珀砖砌成。每块砖内用丝绸熔制的手工花,源自“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国家、近百座城市的“国花”或“市花”,象征着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美好友谊。
事实上,这座桥所承载的精神已延展到了峰会之外,被赋予更强的文化使命。丝路金桥的缔造者、中国艺术家舒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将在峰会之后开启全球巡展计划,希望把丝路金桥打造成中国新时代的图腾。
建了一堵墙之后,
我发现需要一座桥
中国新闻周刊:丝路金桥首次亮相是在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一开始就是应“一带一路”的构想而考虑的吗?
舒勇:这缘起于我2013年做的“谷歌砖”。当年我选择了1500个最能代表中国社会和民众生活的热词,用谷歌翻译成英文,然后将中英文印在砖块上垒成一堵墙,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
这些翻译大多生硬甚至不知所云,而人类许多问题正是因为沟通不畅引起的,所以建了这堵墙之后,我发现需要一座桥梁,来打破沟通的障碍。世界各地都有桥,对于“桥”所附带的沟通含义,大家不会有理解上的歧义。
就在那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让我为这座桥找到了时代语境。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是和平之旅,把这样的倡议放在当下的中国,我觉得本身就是一座联通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桥梁。
中国新闻周刊:相对于“谷歌墙”,丝路金桥的打造则是一次破除沟通障碍的传播行动。具体而言,丝路金桥的传播性和互动性体现在哪儿?
舒勇:应该说,艺术品是在和观众不断的互动中,塑造了自身的成长属性和生命力。在桥的整体之外,我们把金砖单独拿出来做宣传推广,目前已经有1万多人在金砖上签名了。
签名是既简单又复杂的一件事,它包含着契约关系,有一种仪式感。我们就是通过这种仪式去呈现丝路金桥的互动性。当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把自己名字印在金砖上,他们也就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和时代的见证者。
中国新闻周刊:丝路金桥包含哪些中国元素和外国元素?你想传达什么理念?
舒勇:这座桥蕴含了中国对待宇宙的看法。四个桥洞中,两个大的桥洞是根据潮汐规律做的设计,左洞代表朔月,右洞代表望月,每月初一、十五水位上升到最高位,刚好是在桥洞顶端。赵州桥能屹立1000多年而不倒,可见这种设计的智慧。另外,一大一小的桥洞代表上弦和下弦,上弦为和,下弦为平,和平又为明,明即日月同辉,寓意走向一个和平、光明的未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在金砖中熔铸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花,桥的底座还铺有丝路金球,金球里熔铸的是联合国成员国的国花。可以说,我们是在联合国花园里架起一座丝路金桥,让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便是我们想表达的理念和深意。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丝路金桥也二次亮相会场。这次你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呈现?
舒勇:我们对整个桥身都做了加固,损坏的砖重新更换。伴随“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也有更多代表新加入国家的金砖添加到丝路金桥上。桥的基座是用鲜花拼成的五彩丝带,其中的金黄色与紫兰色分别象征着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总的来说,我们在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赋予了丝路金桥新的生机。
没有使命感,就不可能有大作品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怎样走上这条独特的创作道路的?
舒勇:走上现在这条艺术道路,骨子里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军人,他天天跟我讲革命精神,给我灌输对国家的使命感,小时候我是特别反感的。但没想到多年以后,他这些话在我脑海里起了很大作用,不知不觉成为我血液里的一种文化基因。
虽然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但我喜欢宏大的叙事;我成长的背景,就是一种宏大叙事的背景。我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家国情怀,我认为没有使命感,就不可能有大作品;如果作品只是纯粹个人体验的话,它只是墙上的一个装饰物而已,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艺术。
中国新闻周刊:丝路金桥承担了什么使命?
上一篇:努力为互联网时代艺术发展探索路径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