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在电动车竞争中 不再被技术“卡脖子”

2019-04-18 09:3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金康SERES执行董事罗冠宏透露,SERES运用全球化运营模式,建立跨国团队协同机制,实现了美国研发、中国制造、中美

  张正萍硅谷造车新突破
  在电动车竞争中 不再被技术“卡脖子

  “公司的总部和创新中心就坐落在‘V’字形的美国硅谷的正中心。我们想要离科技公司近一点再近一点,在创新型人才聚集的地方把电动车的技术真正搞懂,搞明白。”2016年,当张正萍第一次以重庆金康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康SERES)创始人、CEO的角色踏上硅谷的土地时,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作为当年国内前十位“尝鲜”特斯拉的车主,把汽车当作“挚爱”的张正萍似乎总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学生时代开始,张正萍就在汽车生产车间实习,打“暑假工”,从油泥模型开始接触汽车设计。这也让他对汽车产业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情感与专业度。

 

  2014年,第一次驾驶特斯拉的张正萍便与电动车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电动车加速的瞬态响应,简单高效的操控,以及人车之间特有的交互强烈触动了我。”

  全新的驾驶体验让张正萍坚信,“电驱动将成为未来的新潮流”,这也让他萌生了造电动车的想法。“我从接触电动车开始,就立志要把这种全新而奇妙的出行体验带给更多的人。特斯拉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抛开旧规则,迎接新挑战”

  事实上,SERES成立的那段时间,正是全球汽车产业开始极速变革的起始点。

  特别是在中国汽车市场,从2015年开始,在蒙眼狂奔的资本和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浪潮的推动下,新创造车企业经历了近乎“野蛮”的起跑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00家新创造车企业扎堆儿成立。在不少人为汽车行业“后到者”们跑出的“加速度”侧目的同时,“PPT造车”的质疑声也从未销声匿迹。

  究其原因,一方面,想要凭借一两款产品“赚快钱”的企业大有人在,其整体体系能力的缺失让人看不清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拿来主义”正日薄西山,能够决胜市场的核心技术仍为稀缺资源,多重因素考验着新创造车企业的定力与决心。

  尽管被看作汽车行业中最年轻的“少帅”之一,1989年出生的张正萍却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技术创新与迭代能力”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也是SERES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张正萍的理念在SERES得以贯彻。与一些动辄高喊“颠覆”的造车新势力不同,低调前行的SERES并没有急于推出自己的产品,而是用3年时间做体系的构架与技术的创新。

  事实上,这对张正萍及其团队来说绝非易事。一方面,在以“创新颠覆一切”为宗旨的硅谷,创始人高度领导的企业文化要得到认同并不容易,人力成本和管理难度也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张正萍并不仅满足于“攒”出一台整车产品,而是致力于摆脱外国公司的技术束缚,自主开发核心三电技术、生产核心三电产品。这种从概念原型、工程样件、试验验证到产品定型的“从0到1”式的创新无疑更具难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费用。

  据张正萍透露,目前,SERES在美国硅谷的公司总部有超过300名来自30个国家的研发人员,整合了各个地区最优势的资源,发力电驱动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

  “300多名工程师中,很大一部分工程师不是汽车行业的,他们来自苹果、脸书、英伟达等具有创新力的科技公司,这种创新力是我最想要的,也是我们最缺乏的。这是我一直坚持在硅谷进行研发的原因。”张正萍说。

  张正萍的坚持与投入正不断取得回报。据悉,在过去3年里,立足硅谷技术高地的SERES通过汇集全球技术资源,构建起全球四国六地的产品研发基地,并与众多国际品牌供应商及一流科研机构达成战略合作。

  在电动汽车最为核心的电驱动技术领域,从算法到工程技术的原创研发,SERES实现了技术攻坚,迄今已拥有行业首创的四电机独立驱动技术和领先的车载一体化增程器平台,正在申请及已获得的全球技术专利超过1000项。

  例如,四电机驱动技术平台可以实现超过1000匹马力、3秒内0~100公里/时加速性能,同时可以通过四个电机独立运转,分别为4个车轮提供动力。

  “实际上,靠4个车轮不停地制动,一直被博世垄断的车身稳定系统的核心技术,在电动车上我们自己就能实现。”有分析认为,这种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正是金康SERES的追求所在。

  “SERES拥有所有三电核心技术,并能够自主垂直制造,对于我们新电动的计划至关重要。”金康SERES EV首席科学家唐一帆表示,“三电技术的产业化上,发挥中美两地各自的优势,硅谷的创新技术,重庆的智能制造,分工合作,这有利于提高SERES的产品竞争力,为用户提供高质价比,高可靠性的产品。”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