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园会的绿色之约
北京世园会的绿色之约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4月29日,也就是这个月的月底,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北京延庆拉开帷幕。世界园艺博览会又被称为世界园艺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这也是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后,中国再次举办的国际上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那么,北京世园会准备得怎么样了,有哪些亮点呢?
世园会的一号门,是世园会最主要的一个入口,从一号门进去走上几分钟,就会来到世园会最核心的建筑:中国馆。中国馆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锦绣如意。从空中俯瞰,它的造型就像中国的传统吉祥物如意。如果从正面看,中国馆就像一个人张开双臂,正在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弧形墙,拱形梁,异形柱,造型新颖的中国馆在世园区格外引人注目。从2017年8月开工到现在历经一年多的建设,中国馆即将以完美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中国馆还在进行内部装修。根据设计者的构想,中国馆的大部分展厅将覆盖在梯田之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钢结构屋盖,屋盖下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园艺精华。
如果说中国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之美,国际馆则是现代时尚之美。从远处看,国际馆像是绽放在绿荫里的一片白色花海,94把巨型“花伞”簇拥在一起,“花瓣”间隙经过精巧计算,仰头望去,就像“满天繁星”。
植物是北京世园会上的绝对主角,也是一大看点。但是由于延庆现在夜晚的温度还比较低,很多展区的植物还没有移栽过来,但是,在植物馆的温室中,来自全球各地的珍稀、特有植物品种都已经长途跋涉养护汇聚于此,即将与游客来一次“亲密接触”。
世园会最不缺的就是植物,但是走进植物馆一楼的大温室,还是让人大开眼界。在这里一共有1000多种、2万多株植物。不仅可以看到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植物,还可以了解到很多知识。主办方很贴心,不仅给出了说明文字,还给出了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了解更多知识。植物馆所有的这些设计都是围绕着一个非常特别的主题,那就是植物的智慧。
北京世园会植物馆馆长助理伍蔷说:“因为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之一,它们早在几十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存在了,比人类早很多很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表现植物在生存、繁衍和抗争等等这些方面的智慧,来让大家了解植物并且关注植物,从而加入植物保护的行动当中。”
世园会的园区林地,原来是延庆新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工程,这里种植了不同种类的植物约5万棵,有的栽植时间已超过20年。为了保护这些树木,它们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而在核心景观区里的妫汭湖,原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渔塘,也被保留下来进行了拓宽加深,成为园区内汇集雨水的地方。
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世园会的办会理念被主办方落实到了实实在在的工作中。
北京世园局常务副局长周剑平说:“生态优先,在世园应该是作为第一条法则,也是第一条红线,从规划到建设,我们整个园区对原有植物植被进行全面保留,能利用的得到充分利用。把原有的湿地进行改造,让它恢复原有湿地的功能,让生物多样性在园区得到充分体现。”
在世园会的中华园艺展示区内,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展园各具特色。据记者观察,这次很多地方的展园把园艺和老百姓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北京园、云南园、浙江园,都结合各自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各具风味的园林技艺。
人们来到世园会,闻到阵阵花香,看到满眼绿色,看完之后,能得到什么呢?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次世园会,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
周剑平说:“从整个世界园艺产业发展来看,我们现在目前消费可以说是很低,大家现在对这些花卉园艺理解局限于过一个生日,过一个特殊节日,所以通过这次办会更多是要引领新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对园艺有更深的了解,让它真正融入我们生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伴随着热情飞扬的拉丁音乐在工作的是一群南美工人,他们正在建设的是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展园,在他们手中,3500条废旧轮胎被再生利用,摇身一变成为南美文化遗产“莫瑞梯田”的翻版。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把挖出来的土填在轮胎里,等临近开幕时,他们将在里面种植马铃薯等各种薯类作物。值得一提的是,这3500条轮胎全部由设计团队在北京本地搜集而来,这也与本次世园会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相契合。
目前,世界园艺展示区的41个室外展园的不少特色建筑已基本成型,设计师和工人们也在倒排工期,争取把最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本届世园会将有约11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120多个非官方参展方参展,这将刷新世园会参展方的历史纪录。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