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如何防范萝卜章?机构力推“智能合约”云平台
在“萝卜章”“假公章”等风险事件背后,金融机构寻求通过智能合约管理解决传统合约管理的痛点。
6月19日,中国平安(601318.SH、2318.SH)旗下金融壹账通在深圳发布ALFA智慧合约云平台,通过本地部署、云平台部署等方式,以实现合约智能化管理。
银行业中,已有中信、兴业、招行、光大等银行推出此类智能合约平台;互联网公司中,润和软件、法大大、四方精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360也推出类似项目。境外机构中,SWIFT系统、摩根大通也推出此类系统。
上述智能合约应用,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交易清算、保险和投行等金融领域,大多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部分去中心化和智能合约管理。壹账通智慧合约云平台则将合约模版调用、签约、履约全流程登记上链。
对智能合约而言,目前的行业痛点之一是仍缺乏金融电子合约标准,特别是非标类业务仍有待监管机构给出明确标准。
区块链防范萝卜章?
智能合约平台起于数次印章造假事件。
2016年,一家大型券商因假章事件引发市场恐慌;2017年,一家大型银行和大型家电上市集团遭遇数十亿元假理财,同样涉及“假公章”;2018年,一家老牌信托机构被萝卜章“做局”坑走6亿元。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在深圳表示,现代金融市场,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最终都要以合约形式呈现,但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机构间签订合约时,业务要素需人工摘录,繁杂的条款耗时长、效率低,同时也存在人为操作风险;二是,传统合约签订在前期沟通环节费时费力,还有可能遇到萝卜章、假合约、假冒代签、发生纠纷取证难等风险;三是,纸质合约和资产数据分散于不同系统,需要人工在不同系统中收集需要分析的数据,同时,还高度依赖业务及法律人员定期人工查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合约履约情况难以监控,更难实现实时监控风险。
在智能合约云平台领域,此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交易清算和保险等领域,大多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
例如,在贸易金融领域,中信银行推出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润和软件推出区块链保函、区块链信用证和区块链保理。
在交易清算领域的智能合约应用较多,兴业银行推出云象区块链平台,光大推出泛资管链,在日常划款指令中实现管理人和托管人业务和区块链无缝对接。
境外方面,SWIFT与全球交易银行合作使用DLT概念证明,帮助Nostro账户核对。招行也进行了现金管理跨境直连清算。
利用区块链技术防范萝卜章的根本举措是,在拟约和签约环节做到合约全流程的信息同步和留痕,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将合约底层资产要素“入链”,并结合密码学技术、独创的零知识证明库和可授权加解密等机制,实现底层资产的登记与追踪,使利益相关方实时清晰了解链上真实资产状况。
金融电子合约待规范
电子合约的法律属性早已明确。
在《电子签名法》颁布后,2013年12月,商务部发布一项标准——《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2018年7月又再次修订并发布征求意见稿。这赋予电子合约与传统纸质合约同等的法律效力。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