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峰:Facebook牵头的Libra项目,正打开超主权货币的闸门
吴志峰:Facebook牵头的Libra项目,正打开超主权货币的闸门
Libra其实是一种超主权货币,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哈耶克关于货币非国家发行理想的实践。
吴志峰
作者吴志峰,金融学博士,现为国家开发银行国际战略研究处处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与中东欧16+1智库联盟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2019年6月18日在区块链史上可称为Libra日,Facebook在这天发布了Libra区块链白皮书,一个超主权货币即将于明年诞生。昨天一下午都在看白皮书,写的还是比较简洁,技术上没有什么创新。但毫无疑问,这份白皮书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和当初比特币白皮书的发布一样载入区块链史册。
Facebook在白皮书中称Libra为“一种新的全球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可以惠及全球17亿未能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人口,并且大幅降低跨境汇款的费用,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助力。这当然可以被视为一种迎合大众的价值宣传,然而也是货真价实、能够做到的价值宣传。Facebook没有提到的是,Libra其实是一种超主权货币,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哈耶克关于货币非国家发行理想的实践。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特别提款权SDR作为一种超主权货币被创制并由IMF管理,但SDR仅仅被当做政府间的记账货币,现实中的世界货币由掌握全球金融霸权的美元来充当。这个情形有点类似世界语创立以来被束之高阁一样,现实中交流的世界语言也是由具有主导地位的英语来担当。然而,正如中本聪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看到的弊端一样,由单一国家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始终会面临“特里芬两难”问题,所以人们对超主权货币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2009年中本聪推出的比特币似乎让人们看到一点曙光,它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向世人打开了区块链世界的大门。但比特币作为一种模拟黄金的数字货币,虽然能做到点对点转账,而且如黄金一样具有匿名和超主权特征,但也如黄金作为货币一样显得笨重不堪(需要耗费电力反复计算,每秒交易最多不超过7笔),显然只能作为“野蛮的遗迹”而难以作为数字经济的本位币来交易。而且比特币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其也不能充作数字经济的价值尺度,币价的大涨大跌还带来了币圈炒风旺盛的风气,一些空气币和庞氏骗局借子之名流行,给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带来了污名化的不良后果。
为此我一直在思考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的演化路径。大家都知道,区块链的特征是可追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盖有时间戳和数字签名的链式数据库,它要实现的目标是做到点对点的价值转移。但是区块链如何演进来这个目标向来见仁见智。
比如是否必须内置数字货币?是否允许数字货币币值波动?如何激励利益相关者?
比如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是要取代现有的中心机构吗?是否可以借助中心机构进行去中心化扩展?如果借助中心机构对它又有什么好处?
再比如,区块链的发展就只有公有链一条路吗?联盟链发展是否可取?私有链能否发展起来?我对三者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观点,比较看好私有机构,所以当JP摩根、Facebook等公司拥抱区块链时,我非常振奋。
还有,央行和私人机构发行数字货币哪个更快、更能鼓舞人心?我虽然不反对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也支持政府部门研究数字货币,但我却不看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我认为私人机构发行数字货币更可取,超主权货币极有可能由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来发行,这种私有机构联盟对数字货币协调管理更有效率。
今天看到Libra区块链,完全能印证我关于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演进的设想,也是我2014年至今一直以来的思考,具体来说有六个方面。
一是稳定币。比特币、以太币等主要密码数字货币币值都是大幅波动的,在币值高峰时做一笔交易需要几个美元的交易费,相比传统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只高不低。后来几种公有链的数字货币也是如此,它们的担心是:如果不让币值波动就失去炒作价值,从而也失去了对早期投资人的激励。所以大家看到数字货币都是大幅波动,炒风日盛。然而就货币的本质而言,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都要求币值的稳定,而且币值的波动也直接影响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作为未来的超主权货币,币值必须相对稳定,这样才能在几十亿人的社区充当交易媒介。Libra被设计成为一种稳定币,有真实资产作为储备,包括稳定且信誉良好的中央银行现金及政府证券等,用户可将数字货币兑换为法币,这样就能保持其币值不会大幅波动。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