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波士顿咨询资深顾问孙中东:开放银行的下一站是赋能银行

2019-05-18 23:4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到底银行为了什么而开放?是为了开放而开放吗?核心是开放数据吗?本文将首先厘清开放银行的使命:触达。

开放银行的使命

自2012年开始,笔者及团队在开放银行领域耕耘数年。到今天,开放银行的理念已逐渐被同业熟知和接受,相关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到底银行为了什么而开放?是为了开放而开放吗?核心是开放数据吗?本文将首先厘清开放银行的使命:触达。

不可否认的是,在时代飞速变迁的当下,银行对客户的服务没有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固守手机银行、直销银行,而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中完全缺位,难觅身影。虽然各类互联网服务底层仍然是银行账户,但是银行与客户的触点已经被互联网企业截断,银行对客户的认知由一笔笔带着场景的刷卡交易,退化为千篇一律的动账数字。银行不知道客户是谁,不知道客户在哪,不知道客户干了什么,更不知道客户有什么需求。客户不再登陆手机银行,网银几年不用一次,网点更是门可罗雀。几乎一切的金融需求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由非银行来完成,不得不到银行去或者使用银行App的时候,因为体验差距怨声载道。互联网时代以前,银行的科技实力是所有行业里的翘楚,服务器配置一流,科技人员素质优秀。这不该是银行的现在,更不该是银行的未来。

如何突围?大银行可以自建场景和流量入口,耗时耗力,但是庞大的客户基数也能服务一些客户。然而这条路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不现实的,在此背景下,开放银行应运而生。

波士顿咨询资深顾问孙中东:开放银行的下一站是赋能银行

图1

开放银行不仅仅是开放数据,而是将封闭的银行体系与互联网生态打通,为银行在互联网生态前线打下一片阵地,重新联通银行与客户,让银行有了在互联网生态中直接接触客户的机会,进而让银行有了知道客户是谁、在哪、做了什么,甚至了解客户需求的机会。

这就是开放银行的使命——触达!

不过仅仅是触达就足够了吗,有了能够接触到客户的机会,银行能不能把握住呢,要是服务出了问题,不仅银行自身,合作伙伴的平台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触达的下一步,需要赋能

Enhance自我赋能

——ABCDT赋能,强化自身数字化能力

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管理与经营,离不开主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同时银行需要不断将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到自身的经营与管理中。与传统的技术不同,包括大数据、AI、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在内的技术在银行内的应用,不再是简单银行业务底层的支撑,这些技术将从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各方面对银行金融业务产品变革性的影响。银行要实现自我赋能,就需要积极的拥抱这些互联网技术,同时将这些技术与自己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进行多方尝试,从而实现自身金融服务能力的升级。

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我赋能,对银行来说,绝不是一次系统更新或升级,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银行需要有自己的技术迭代进化能力,需要有持续学习、并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自身的金融服务中的能力。银行的自我赋能不是一次可完成的,而是不断赋能、不断成长的过程。

(一)AI赋能

在金融行业,人工智能主要的应用场景主要在风控及反欺诈,精准营销,智能投顾和智能客服等四个方面,而智能客服相对集中在NLP技术的应用上,与金融并非强相关。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自身赋能,下文主要对控及反欺诈,精准营销,智能投顾等三个方面的应用做些探讨。

(1)风控及反欺诈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机器学习算法,在机器学习领域,主要的学习方法有: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迁移学习、强化学习等。金融业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主要是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金融机构早已应用逻辑回归等算法,属于有监督机器学习范畴,虽然算法较为简单,但是在样本足够丰富的情况下,算法的效果与神经网络等复杂算法相差不大,综合考虑成本及建模难度,逻辑回归等基础算法在金融业的信用风险防范领域成为了主流算法。而在欺诈风险防范领域,由于黑产手段变幻莫测,难以用已有的欺诈样本预防未来的欺诈攻击,而通过聚类的方式,将欺诈者与普通用户区分开来则更为有效,因此运用无监督机器学习的算法更为广泛。常见的应用主要有:欺诈网络分析、行为模式识别、离群点分析等。

(2)精准营销

通过对客户的行为数据进行收集、打标,对产品信息进行分类、匹配,精准营销可以挖掘探索客户潜在业务需求,建立机器学习机制,通过A/B Test方式智能调整推荐结果,在最合适的时机提供用户最需要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购买金融产品的体验。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