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贝云链:从上市银行年报看融资业务的行业和地区风险
在金融融资业务中,风险无处不在,有个体业务风险,也有整体风险。而整体风险主要就是地区区域风险和行业风险。这两个风险属于宏观层面,往往被大家忽略,忽略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一般对整体感知不强,对个体敏感的特点造成的。为了避免这种困难造成的风险,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能感知整体风险的有效方法。
这个方法是从上市银行年报季报中看行业和地区风险。
为什么是银行?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其他金融机构相互补充组成的。而在金融融资业务中,银行才是正规军,无论是在融资规模上,还是在融资持续度上,抑或是专业度上,都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此外大部分的银行的客户群体都是全国性的,正因为如此,银行的数据才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为什么是上市银行?
因为只有作为上市公司,按照相关规定,他们会定期发布自己公司的经营情况。我们才能获取第一手权威的,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
和其他方式对比的优点?
因为大部分对整体的感知都是来源于新闻报道、圈内小道消息,以及个人历史经验,这些都是碎片化的,没有量化的,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比如,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家一直在调控房价,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风险最大的行业肯定是房地产业,但是从银行数据看,并不是。
我将从三个维度去看整体的风险:第一是行业维度,第二是地区维度,第三是时间维度。
第一,行业维度——去年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风险最大。
我统计了工行、建行、农行三个全国性大型银行,也统计了光大、平安、民生、浦发、招行和中信等6家股份制银行。并把每个银行不良率最高的两个行业筛选出来制作成下表: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金额/贷款余额*100%
不良贷款是指逾期90天仍未收回的金额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所有的银行按行业划分,制造业和零售批发的不良率都是最高的。如果和该银行的整体不良率比较,就显得更恐怖了。如果还没有感受的话,我举个例子。银行的基本运作模式是吸收存款,然后发放贷款,盈利模式就是赚取这一进一出的“息差”。尤其是中国的银行息差收入的占比比国际上的银行要更高,意思是更依赖于这个息差。目前我国的存款基准利率是一年期1.5%,贷款基准利率是4.35%。抛开实际中的利率,银行的息差毛利是2.85%。如果银行全部的贷款都投入到制造业和零售批发业,银行早就倒闭了。横向对比看,制造业的风险和批发零售业的风险差别不大。这可能和产品链相关,上游制造出风险了,肯定会传导到下游的销售环节。
地区维度——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风险最大。
由于有些银行对地区的界定不一致,因此我统计了具有统一界定标准的工行、建行、农行、招行、光大以及中信6个有代表性的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6个银行都是全国性的银行,不管在营业部网点,融资产品种类还是品牌知名度上,都能对全国各个地区进行覆盖。我把每个银行不同地区的不良率制作成下表:
备注: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
通过对比每个银行不同地区的不良率,环渤海和东北地区的不良率都是最高的,且和所有地区的平均不良率对比,差距还是蛮大的。横向对比看,东北地区的风险比环渤海地区的风险更高。
时间维度——2018年比2017年风险在增加。
为了凸显风险趋势,选取风险最大的两个指标去分析效果会更好。如果是选取银行整体的不良率去对比,有些隐藏在整体内的风险就会被平均综合掉。因此我还是直接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在这两年内风险的变化,以及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这两年内的风险变化作为分析对象,并制成下表:
备注:+表示2018年的不良率比2017年的不良率增加,—表示2018年的不良率比2017年的不良率减少。
可以从表里看出,制造业在所有银行的不良率都在不断增加,说明制造业的风险还没有释放完。同时环渤海地区在所有银行的不良率都在不断增加,也说明了环渤海地区的风险也还没有释放完。
有什么启示?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