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进入缓冲期,BAT、迅雷等大厂如何打好攻防战?
进入2019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区块链正在进入缓冲期。
这一变化有不少征兆:扩张的公链数量开始减速;大多数公链在2018年制定的路线图,还有大半未能按时兑现;曾火热且被寄予厚望的DApp,也在陷入沉寂,难以掀起水花。
与此相对的是,结合各行业的区块链应用落地被视作发展之本,且陆续传来了为数不多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电子发票、区块链+AR游戏、版权保护、溯源、共享充电、法律等等,给区块链技术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些消息背后,不乏有以腾讯、阿里巴巴、迅雷、京东、华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的身影。海外也不例外,以摩根大通、Facebook、亚马逊、微软等巨头也高调进入区块链行业。
大厂≠保守\/试水
如果提起互联网大厂的区块链布局,似乎往往与“保守”、“试水”等关键词挂钩。
在大多数人们看来,之所以有此类印象,是由于相比起初创公司,大厂们无论进场速度还是进场的决心来说都不够激进;且从目前各大厂切入的区块链方向来看,大多数都局限于集团业务发展。
但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作为被颠覆的对象,大厂们从未放弃对区块链的探索。据报道称,腾讯和阿里都早在2015年底就成立了区块链团队;下载巨头迅雷也早在2016年就开始探索区块链和原有业务的结合,并于2017年正式推出结合区块链技术的智能硬件玩客云,2018年更是推出高性能区块链平台迅雷链,迅速将区块链技术性能带入3.0时代。
巨头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底层区块链技术上,并以各种方式推动自身业务之外的区块链改造。全国巡演的区块链创新大赛、沙龙、meetup,正是大厂们期望通过提供区块链服务,激励版图生态之外的中小企业探索区块链结合实体经济的行动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区块链开放平台迅雷链在2018年就率先面向区块链开发者举办了链创未来·全球区块链应用大赛、以及全国7城的区块链技术沙龙。此外,迅雷链已经为版权、公益、溯源、供应链等领域数十多家企业完成了区块链改造;继迅雷之后,蚂蚁、百度区块链也均在近期陆续开展区块链开发大赛。
在诸多有区块链布局的大厂中,迅雷无疑是最积极的区块链布道者。
行动源于底气,淘汰了一大批想要抢占风口企业的区块链底层技术,也非“技术咖”不能驾驭。BAT不用说,迅雷的优势和基因正是在于,已经在P2P 技术、分布式计算、内容传输技术领域深耕16年,而这些技术基因正是与共享计算和区块链都无比契合。
为什么迅雷在技术咖中走的更远一些?不乏有抢占赛道的先机与技术上的耕耘,2017 年年中,迅雷在旗下共享计算业务中融入了区块链技术,从C端打开了突破口。随后迅雷先后发布了企业级产品——迅雷链和迅雷链文件系统TCFS等底层区块链基础技术,成为大厂链中首条超过百万量级的TPS的主链技术平台。
截至目前,平时并不显山露水的迅雷,预计成为落地应用场景最多的大厂链。这一险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落下的PC老兵,在大厂中更是撕开了保守的刻板印象,有着All in 的决心。
防守有道:实用为先
从比特币到近期兴起的跨链技术Cosmos、Polkadot,经历了数十年变迁的“草根”公链已经将目光聚集在跨链技术上。
与此类底层公链的极客追求不同,大厂区块链的特点在于更加追求实用。
在区块链进入缓冲期之际,如何打好攻防战?关键也正是在于“防”——即如何建立自身优势壁垒,追求实用性。具体来看,大厂具有以下优势:
其一,人才优势。
区块链本身不是产品,即使在技术上,也往往需要和云存储等其他技术相结合,对一些金融等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服务更需要专业的人士和技术专家。
而对于腾讯、迅雷等这样的大玩家来说,不管是从区块链技术还是其他高新技术来说,都拥有足够的自主话语权,能够叠加在一起打出新的战略可能性,在人才上,大厂当然更有优势,更不用提及它们在多年运营中沉淀下来的大量商业数据和强大的资金实力了。
以迅雷为例,将其擅长的云计算结合至区块链中,在其共享计算智能硬件“玩客云”中加入了区块链技术,不仅建立了海量节点,还可通过玩客云共享计算、存储、带宽等资源,提高了区块链的性能与可扩展性。腾讯《一起来捉妖》也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这一融入了VR与区块链的游戏,出于腾讯的加持,已经连续霸榜应用市场十数天,游戏数据采用区块链技术保存,但还不足以支撑区块链游戏的形态进化。
其二,足够多的用户场景。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