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5月6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顺利召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峰会热议话题。当今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语境下,促进了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使得工业大数据成为一种新的资产、资源和生产要素。大数据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工具,只有通过数据驱动应用,才能有效积累平台的价值;只有加快数据提取技术的研发应用,才能有效提升工业人工智能发展效率;只有深化组合形成的大数据工具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才能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价值。
以福建泉州为例,截至目前已拥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1个,实施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84个。泉州共有30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2200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化改造,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装备数控化率达47%以上,部分国产装备实现了对进口装备的替代,为企业降低购置成本约50%。
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业刚刚起步,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动能不足;工业大数据平台数据积累不足、数据提取分析应用不足;大数据人才面临巨大的缺口,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紧缺,既未能满足大数据产业本身发展的需求,也未能满足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需求;在我国人口红利拐点下,多数中小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方向仍认识模糊。
为此,笔者认为,应思考如何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人才红利,加快我国工业互联网中心的布局和建设,促进产品的品质和供给体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强化数字工业对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支撑力,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特建议如下: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动力和新蓝海,要加大我国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支持企业加快技改和设备更新。规范我国数字经济的统计和评价体系,各省市可实时与浙江杭州、广东深圳等地对标找差距,持续推进两化融合,推动工业宽带建设,构建“传感器+大数据”的工业互联网,为工业大数据发展夯实基础。
二是制定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和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政策。各省市区安排两化融合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组织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注重完善网络宽带、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工业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
三是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解决方案供给和平台建设,探索构建全要素、高效、实时、可视的新型制造服务平台,带动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化发展,形成工业数据的大规模集聚。
四是加快建设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依托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智能制造、精益研发等行业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支持开发一批面向市场营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产品,推动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工业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依托校企研所公共研发实训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技术对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与预警平台。
五是加强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参与。鼓励高校设立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相关专业,结合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培养专业化数据工程师等大数据专业人才,强化高端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我国区块链人才培养规划建设和人才实训,建立我国区块链工程研究中心和高端智库。同时要加强对工业行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升其数字知识和应用技能,引导人才合理双向流动。推动大数据与网络空间安全等产业化学院的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