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耳机上演“神仙打架”:语音交互新宠诞生记
交互习惯的变革,意味着巨大的产业机会。而无论智能音箱还是智能耳机,其热潮都说明了一点:语音交互,就是巨头们笃定的未来交互方式。
因此,在5G、AIOT正式到来之前快速抢占语音这块市场的领地和话语权,也就显得愈发重要。
但是,经过一系列发布会、补贴、降价、促销等骚操作之后,智能音箱的“千箱大战”已经基本尘埃落定。最近我们发现,一场关于智能耳机的用户争夺战又吸引来了众多巨头玩家的窥探。
微软正式宣布推出无线智能耳机对标苹果的AirPods,亚马逊与高通共同开发Alexa助手的TWS蓝牙耳机,谷歌官方也表示会推出新一代的智能耳机,华为的智能耳机去年推出之后不断进行功能迭代,就连电商平台苏宁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耳机小Biu……
那么,这一轮蹿升的智能耳机热潮,究竟是另一场昙花一现的虚火,还是真能照亮语音交互的未来?
日渐激烈:智能耳机的蛮荒战场
2016年,苹果推出AirPods,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超过Beats和Bose两个老牌厂商,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无线耳机;亚马逊“Alexa + Echo”的成功,也让“AI+语音”的技术爆款组合开始显露锋芒。二者共同为如同野兽一样敏锐找寻新猎物的智能硬件厂商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尽管当时无线耳机还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也吸引来了无数跃跃欲试的窥伺者。
不过,一年之后,巨头云集的智能耳机产业依然如同一块蛮荒的处女地,既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绝对的领头羊,也没有人建构出标准化的行业范式。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于这场智能耳机的蛮荒战争,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核心阵营:
1. 科技公司。其实比苹果更早推出智能耳机的是是igyige美国的创业公司。2016年,Doppler Lab推出了一款智能降噪耳机Here one,不仅有降噪功能,还能识别环境、进行声音增强。而在苹果大获成功的AirPods之后,谷歌也很快推出了无线耳机Pixel Buds,主打语音实时翻译;三星推出了自家的Gear IconX,智能语音创业公司出门问问也跟风推出了耳机产品TicPods Free,BAT、华为、微软、亚马逊当然也没闲着,相继安排上了语音蓝牙套件。
2. 传统耳机品牌。在科技巨头们的攻势下,传统耳机厂商最先感受到了危机,他们纷纷为产品加上了语音交互功能,试图避免用户被分流。2018年,捷波朗率先发布Elite 65t无线耳机,支持微软、谷歌等的语音助手;索尼索尼呃也在2018年MWC上推出了Xperia Ear Duo无线耳机。其他诸如Bose、漫步者等耳机厂商也都紧跟着风口。
3. 服务厂商。这类玩家往往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场景诉求和消费群体。比如运动产品,用户运动时手机和有线耳机都略显累赘,无线耳机与语音助手也有了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咕咚和1more合作同样推出智能耳机,搭载腾讯叮当语音助手。甚至还出现了美团外卖专为外卖骑手设计的智能耳机。内容产品自然也不愿意放过这个重要的信息入口,咪咕音乐就联合科大讯飞推出了莫斯比无线耳机。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智能耳机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作为手机配件而存在,而是以单独的创新型语音交互硬件的身份进入了产业视野。但这一切终归要由消费市场买单。那么,这场大战中,到底有多少产品能够被消费者所记住和铭记呢?赢家目前看来还是苹果。
不难发现,在智能耳机这一领域,科技公司并没有比传统厂商领先多少,传统厂商的既有优势也没能成为杀手锏。既然市场还如此原始,那智能耳机究竟是凭什么引人入胜的呢?
智能耳机这块蛋糕,究竟甜在何处?
智能耳机的价值,与智能音箱在某些地方是高度相似的,比如抢占语音交互入口、布局AI生态之类的。这对企业来说或许有重要战略意义,但消费者想要感知到具体价值却需要漫长的“养成”。
幸好,除了战略意义,智能耳机在现实场景中也自有其特殊之处。
其中一个就是智能耳机+AI功能,不需要对硬件进行非常大的更新,成本也更容易控制,用户不需要付出太高溢价就可以享受到更便捷易用的智能功能,比如语音输入、语音控制等等,这种市场端的利好是智能音箱所不具备的。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