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发展快车道, 长三角一体化又将迎来哪些期待和可能?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挂牌成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编制完成、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过去的一年里,涵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35万平方公里土地、2亿人口的长三角区域,走向一体化的进程悄然按下了“加速键”。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又将迎来哪些期待和可能?
——距离,越来越靠近。
3月1日,为期40天的春运拉下帷幕。根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数据,春运期间长三角铁路累计发送旅客7496.4万人次,同比增加416.9万,日均发送旅客187.4万,约占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1/5。
这也与去年年底开通运营的杭黄高铁、青盐铁路两条新线首次投入春运,有力助推了沿线经济发展和群众出行有密切的关系。据了解,2019年长三角铁路建设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全年计划投产新线996公里,其中高铁757公里,计划开工项目4个。
铁路运输大运力,靠的是铁路的发展、高铁网的支撑。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长三角区域以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经济总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其对交通互联互通的需求从未停息。
根据相关规划,预计到2020年末,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铁5300公里以上,0.5—3小时城际交通圈不断扩容,“同城效应”不断放大,对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在省界交际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要素流动不同程度受到断头路的制约。同时,在群众的迫切期待中,打通部分省际断头路,正逐步被地方提上日程。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导。“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三省一市的同仁坐在一起讨论断头路时,都有着“早日互通”的迫切感,断头路打通的不仅仅是路网,更打通了民心民意,打通了要素的流通。
今年2月20日,浙沪边界上又一省际断头路——善新至朱吕公路正式开建,这也标志着涉及浙沪之间的3条断头路已全部开工建设。浙江省公路局副局长寿华表示,作为长三角区域打通省际断头路第一批重点推进项目,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将有效改善周边地区的交通出行环境,同时还将打通两地产业互动、互补,连通两地的特色旅游等。
——动能,越来越强劲。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让“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科技创新和资金动力的持续注入必不可少。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区域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长三角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全球合作与竞争,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目前,长三角正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已经汇聚超过2.98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大科学装置,总价值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作为服务平台重要节点的“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已经开通,汇聚两地1700余家服务机构、2万余台仪器设备,两地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相关的绩效评价、扶持标准上实现同步。
2018年底,上海国际集团牵头发起的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正式成立。据了解,基金首轮封闭规模超过70亿元,预计可撬动资本500亿元以上。共同发起方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在跨行政区域、跨不同行业、跨所有制企业间实现了资本合作。随着基金后续滚动运作,将覆盖超过5000个创新实体项目、1000个前沿技术领域。
今年2月15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上交所将设立“上证G60科创走廊综合指数”和“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高奕奕表示,两个指数将成为反映长三角科创活力和竞争实力的“晴雨表”“温度计”。
同时,长三角正探索“创新券”在区域内的通用,推动长三角范围内科技资源的互认,加速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流动,上海已与浙江长兴、嘉兴、海宁,江苏宿迁、苏州、无锡高新区等地实现“创新券”通用。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建立长三角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和科技服务机构数据库,吸引海康威视、依图科技、科大讯飞等长三角企业和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的相关机构广泛参与。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