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区块链”的尴尬:我有链,谁来联盟?
图片版权所属:站长之家
声明: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链接(ID:xinlianjie-)作者:陈海宁,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1347 年 10 月,意大利商船“圣·科勒拉”号船长找到富商乔治·勒克维伦,商船即将要穿过地中海的暗礁与飓风带,从热那亚运送一批贵重货物到马乔卡。船长与勒克维伦签订了一份协议:船长支付一笔现金,如果商船顺利抵达马乔卡,那么这笔钱就归勒克维伦所有,否则他将承担船上货物的损失。
这是世界上第一张“保单”,目前在意大利热那亚博物馆里。尽管不完善,但它具备了保险的基本要素:存在可保风险、缴纳一定费用、签订协议达成契约。
在当时,这种行为是极其冒险的。勒克维纶并不掌握商船遇险的统计数据,他只能凭直觉下注,又或者说,这只是有钱人的任性游戏。
如今,对于以风控与资管为核心的保险机构而言,这完全是赌博行为。科技对保险行业的赋能,绕不开对风控模型的完善与精确化。对于投保人而言,花钱买安心,求一份保障;对于保险机构而言,集众多资金负担少数人的意外。
但在整个合约期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以及骗保行为,这一切都是源自被保险人与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区块链技术具备“分布式数据库”的特性,由参与各方共同维护同一账本,可以有效解决业务中存在的这个问题,从而帮助保险机构更好地制定保险风控模型。
保险市场困兽之斗
直到 2016 年底,我国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人均保险费额)和保险深度(保费与GDP之比)仍仅为 329 美元和4.2%,距离同期全球保险市场的 689 美元的保费密度和6.2%的保费深度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因此从行业发展空间来看,保险产品也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一人受灾,众人分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诉求是对抗风险,解决风险,这一思维模式从远古的群居行为便开始延续至今。
在公元前 2500 年前后,它被以楔形文字的形式记录在了《汉谟拉比法典》,这也是人类最早一部关于保险的律法:古巴比伦王国国王命令僧侣、法官、村长等收取税款,作为救济火灾的资金。
15 世纪,在大航海浪潮中,高频率进行高风险航海活动的西班牙等国家对保险的需求剧增,直接促成了是首部海上保险法典的诞生。因此,延续至今,在海洋法律体系的国家,居民已经具备较强的保险意识,但仍未在全人类社会达成共识。
在国内,保险行业仍处在一个略微尴尬的地位。
1979 年 2 月,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在北京召开,做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重大决策,距今国内保险业恢复国内业务仅 40 年。在国内,保险是一个尚年轻的行业,无论从从业者、政策、技术等维度,行业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相较国外市场,还存在极大的增长空间,ABCD等金融科技将是保险行业高速增长的跳板。普华永道在《 2019 年保险业发展趋势》中提出,在更便宜且高效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SaaS、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和智能流程自动化(IPA)等解决方案面前,继续依赖缓慢且略显笨拙的旧系统和设备,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依赖新的解决方案,才能提高风险筛选能力,还能有助于降低成本。
区块链+保险案例
区块链如何赋能保险行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王和认为,区块链具备五大特性:社会性、唯一性、时间性、安全性、效率性,可以帮助保险行业重构信任与提升效率。
1.再保险区块链:保险的联盟
再保险就是保险的保险。 2018 年 6 月,中再集团与众安科技等企业联合发布了《再保险区块链白皮书》,报告分析了再保险业务的两大痛点,一方面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存在道德风险:原始保单数据由直保公司掌握,再保公司难以获得合同信息,存在经营风险;再保公司无法实时获取数据,风控模型仅靠估算,存在滞后误差风险;再保险理赔参与方众多,流程繁复,出于利益,或会加剧再保险信息的不充分。
另一方面,再保行业信息化水平低。合同签订、交易、核保、对账等均是由人工统计并录入数据,存在重复录入、信息失真、数据挖掘低效、风控模型不精准等问题。
平安金融壹账通的区块链产品运营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正用区块链解决再保险存在的问题,“再保险业务参与方众多,包括直保公司、再保公司、保险经纪人等,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参与方、数据量大、信息同步难、数据所有权归属有争议’的场景。”
“同属保险机构,直保与再保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彼此之间不愿意进行全量信息的共享。”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