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7年, 前阿里程序员谈我们的区块链差距究竟在哪?
图片版权所属:站长之家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区块链大本营(ID:blockchain_camp ),作者:学远,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20 年前,邓小平参观上海市展览馆举办的十年科技成果展。20 年之后,我们把关键字”计算机”换为”区块链”,小平同志所说的字字句句仍然掷地有声。
今天,分布式计算的潮流浩浩荡荡,不以任何公司或集体的意志为转移,在经济规律驱动和密码学的保驾护航下,人类协作动力的本源资产,和履约的保障(可信计算和加密资产智能合约控制),都已经憋足了马力,要走上加密去中心化经济的高速车道。
我偏安于澳洲大陆一隅,眼见从Sun的“一次编译,到处运行”Java宏愿红红火火,到各公司斥资上公有云建私有云,到如今若隐若现的去中心化计算Blockchain。这些改变背后目的只有一个——哪种技术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协作效率,必将普及。
这篇文章,我希望对悉尼及其他澳洲城市的区块链社区做一简介,挂一漏万,希望能帮助中国开发者知己知彼,了解全球区块链技术和开发者现状。同时,也促进中澳技术圈间的交流。
舅舅影响了三代人
在开始澳洲区块链的内容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大舅就开始跟身边的人说“以后计算机什么都能做”。现在回想起来,我大舅应该算是国内培养的第一代计算机专家。
那个时候,虽然我们都似懂非懂,但我母亲听进去了大舅的话开始身体力行,从算盘财务时代升级到会计电算化,然后把这些话也告诉我们,并积极地影响我们。最终,我们一家三代都与计算机结缘。
从大型机时代,一直经历了个人机,再到分布式自由云计算的时代。可以说大舅影响了我们一家三代人。
我到澳洲后,也经常参加一些本土的Meetup,得到很多的益处。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些澳洲开发者圈的情况。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社区组织
对于热衷party聚会,美食荟萃,喜欢扎堆和陌生人networking的澳人来说,没有比Meetup(技术聚会)更合适的技术交流方式了。下班后,喝着啤酒听着大咖分享技术心得或讨论业界动态,收获很多。
最重要的,这是一种技术对外普及方式。很多圈外人,就是这样了解了高深的金融、编程或别的技术,了解之后,可以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有些人甚至自己逐渐越扎越深,甚至是转行了。
一般Meetup选在下午六七点,IT公司集中的地方,多提供pizza简餐,最要紧的是有啤酒,场地和披萨基本由热心社区领袖赞助。Meetup大概包含3- 4 个环节,以半小时的主题讲座或沙龙讨论开始。
Security Token法规专题聚会宣传海报中,显著的“免费啤酒披萨“字眼
在区块链领域规模最大的,要数Adina组织的Blockchain聚会,大概 3000 个观众。
而办的最久的,恐怕是Bobby的Ethereum以太坊工作坊,迄今已经办了 120 多场,早期都是Bobby(化名,以下同)一个人张罗,如今随着社区壮大,他依旧每次参与。可以想见他无偿投入的心力,但也可以看出他在以太社区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见过Bobby,没有听过他无私分享的技术秘密,你就不能说你在悉尼链圈混。
2019 年,Bobby在几百人的开发大会上分享了自己开发运行几年的分布式交易所,逐行代码讲解撮合方式
可以说,是Bobby、Adina这样的默默付出的技术开发领头羊和社区组织者,带动了澳洲区块链前进的坚实脚步。
澳洲链圈众生像
60 岁再创业的倔老头
Key今年 60 岁,已经退休了。他自己做过几家公司,所创立的保险公司被大公司收购后,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的小目标。
可是Key这个人很奇怪,偏偏退而不休。找了一班子人马,决定赶ICO热潮,再做一个链技术的保险公司。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