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高续增:说“危机”
据网络消息,有人以“2019纸媒又停刊一大波”为题报道说,又有20家报纸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痕迹。这些报纸今天的命运是不是预示着杂志的日子也将越来越难过?而且有的报纸停刊, 却又以周刊和月刊的形式再生,这将加剧杂志生存空间的拥挤程度,让纸媒行业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今天的大趋势是市场经济成分将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经济生活。铁饭碗,吃皇粮一类的词见得越来越少了。《银行家》杂志近2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也能证明,只有坚定地走市场化的道路,以自身的价值含量求得社会的认可,才能化解大大小小的潜在危机,稳住脚跟,徐图发展。
市场化的内核是所有市场主体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成果都要先经受服务对象的百般挑剔,并由他们来决定那项社会产品的存在前景,凡是不被市场认可的将走向黯淡,直到消失。政府的关爱,行业的补贴,今后越来越不能指望了。
应当看到,传媒手段的千变万化所带来的冲击只是我们这些做传统纸媒杂志的人所面临的危机源之一, 而且这仅属于末节,比这更为隐蔽和复杂的是层次更深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你这本杂志的价值被这个新媒体社会认可的程度,具体讲我们《银行家》杂志的内在价值取决于所服务的金融界的认可。
不光是传媒手段变化快,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的变化也很快,今天的金融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资金调拨和承兑外币那么简单了,也不是号称自由资本主义的萨缪尔森时代华尔街金融寡头们的那种逐利游戏了。网络科技的突袭点不仅仅限于信息手段和支付手段这些环节,甚至直捣黄龙试图要改变传统金融自身的机体了。最明显的例证是大数据区块链的诞生,以往很人文的一个词——“信用”将来也可以全权交给科技来鉴定了,原来很令人困惑的对人品行的预测一瞬间变得一目了然,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金融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问题,这一进步对今后金融发展的影响不能小觑,如此,在中国方兴未艾的信用评级业是不是要遭遇到滑铁卢了?
因此,以往许多金融理论的成论很可能要从教课书那一层面予以重新审视。在金融实践方面也是这样,如果你不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法规方面的变化,不关注各个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动和流动性异动,不紧紧地盯住国内那么多银行都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有了哪些新的进展,不时刻盯住网络上不断曝出的花样百出的金融欺诈实例,说不定就已经被人在暗地里嘲笑你的杂志是本老黄历了。
危机感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秘笈,地球上的原始菌类生物能分蘖出动物来,就是因为那个原始环境中出现了危机的同时,原始生命中的异变者具有了主动应对危机的应急反应;再往后,人类之所以能够诞生,则是有那一小撮类人猿不再消极地躲避危机,而是选择对抗,经过抗争逐步具备了改造环境以应付生存危机的能力。如果把地球上的生命从单细胞到智慧生命的演变过程看作是一种进化的话,每次引发进化的契机都不是顺境, 而是危机。以这样的思维来看待新科技给当前金融市场带来的危机,则是新科技冲击的是迄今为止的“时点金融”,将会催生出的是加上时间这一维度的“四维金融”也未可知。
再看另一则消息:
北京时间2019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披露了《2018 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5306.1亿笔,同比增长85%。2018年非银机构网络支付金额全年达到了208.07万亿元,同比增长45.23%。所谓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主要指的是第三方网络支付机构。其中,支付宝、微信支付(理财通、QQ支付)是两大巨头,这两家所占的比例超过了90%。
这些数据直楞楞地立在面前,所有在中国金融这个天地中跋涉的人们不应当感到惊悚吗?我们这些一只脚踏在金融领域、另一只脚踏在传媒领域的人,也应当从中读出某种危机感来。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现在银行门口出现运钞车的次数比以前少多了,越来越多的银行柜台被自动存取款机取代,以前一宗宗以传统手段做成的业务,尤其是散户的小额业务因科技赋能而变得“多快好省”,各大银行年年增员现在已经变成了常态减员,……还有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它们被提纯和浓缩以后,就凝结成了上面那串冷冰冰的数字。
面对这些数字,金融界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心中的危机感当然要比我们这些做纸媒杂志的人来得更逼真一些,因为我们毕竟还要等到“秋后”再算总账,而他们却要每天都必须盘点得与失、计算盈与亏。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