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2019-04-21 17:2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刷脸技术其实并不是第一次运用在支付场景中,早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马云就首秀了一把“刷脸支付”,

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2019-04-18 17:59 来源:中国名牌

原标题: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最新消息

4月17日,支付宝突然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支付宝刷脸支付“蜻蜓2代”正式发布!并将在年内全面普及。

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据悉,“蜻蜓”的刷脸支付识别率达到99.99%。同时刷脸支付中,商家是不会获得或存储用户刷脸的照片信息的,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

刷脸技术其实并不是第一次运用在支付场景中,早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马云就首秀了一把“刷脸支付”,在这以后,我们就能看到刷脸技术被用于不同场景,比如刷脸进站、刷脸解锁等。

在技术成熟的背景下,刷脸支付或成为了未来的主流。

越是习以为常的事物,我们越是容易对它出现的时间产生错觉。

对很多人来说,如今在便利店、超市或者餐厅、商场里拿出手机来进行支付,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如果回看移动支付的发展历史,以十年为单位来度量都会显得过长,甚至把目光放在5年之前,移动支付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也很少。

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如果移动支付是一本书,大篇幅的笔墨才刚刚开始。不过,从故事的开篇起,无论在哪个时点都不乏技术的较量和机构的博弈,故事的主角也总是在变换。

NFC占得先机

技术的快速迭代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境况:与十年前相比,移动支付一词所涵盖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查阅十年前的文献,当时的研究案例在今天已经很少被提及。例如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广东银联的DNA手机支付,市政交通一卡通倒是已经广泛普及。

而再往前追溯,移动支付的方案最先在邻国日本和韩国出现也已经是2004年左右。当时,日本的移动运营商NTTDoCoMo推出基于FelicaIC芯片的移动支付业务;韩国的三大移动运营商SKT、KTF、LGT则主推基于红外线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

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在国内,后来被广泛提及的NFC支付在十年前已经出现萌芽。

2005年,成立刚满3年的中国银联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项目组,负责跟踪、研究NFC的发展。很快在2006年,中国银联便推出一项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

作为另一个主要参与方,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移动运营商在当时也有自己主导开发的移动支付产品方案。

在银联与中国移动的外围,包括设备厂商、芯片商、方案提供商、银行、商家等都开始露头。

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2009年前后,中国移动和银联相继在一些省市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中国移动在2010年入股浦发银行时也被认为是为移动支付布局。银联更是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起设立手机支付产业联盟。

而银联与中国移动之间就NFC技术的标准存有分歧:NFC的工作频率存在银联的13.56MHz和中国移动的2.4GHz两种标准。标准不统一,无疑影响了参与产业各方大举投入的信心。

直到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银联签订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放弃自主开发的2.4GHz标准,分歧才结束。

而在当时,移动支付未实现大规模推广,受理环境不完善也是主因。

虽然银行磁条卡向IC卡的迁移从2005年便提上日程,但由于成本的原因,银行方面并无积极性。同样,受理侧POS的非接改造也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难凭借市场机构之力来达到。

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2011年,央行发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IC卡芯片的迁移工作,同时要求ATM终端和非现金终端进行金融IC卡受理改造。

随着金融IC卡的普及与POS终端的非接改造逐年推进,NFC支付终于等来机遇。不过,对手很快就出现了。

二维码后来居上

故事还有另一条主线。

2011年的10月,多家媒体发布消息称,支付宝公司正着手准备推出一种针对手机扫拍二维码的支付方案,并称之为是国内首个针对二维码应用的支付方案。

就在那一年的5月,央行刚刚发放了第一批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是其中之一。

动态丨刚刚,支付宝丢出“王炸”!支付方式再升级,未来属于谁

未获得牌照前,支付宝也曾以短信、语音、客户端软件等方式涉足一些移动支付业务,但却并非主流。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