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步到蝶变:“开放银行”仍需破除成本与制度藩篱
在被称之为“开放银行元年”的2018年,我国传统银行业推开了开放银行的大门,场景突围、平台化布局被频频提及,甚至已有部分银行宣布正式上线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
不过,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开放银行还处在最初的起步阶段。从内来看,开放银行的实践还面临着成本、盈利上的现实考验;从外来看,监管与标准的出台将成为决定开放银行未来变革的关键所在。
开放银行大门已开
在数字技术浪潮下,我国银行业围绕开放银行进行了多方实践。其中,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驱动,将场景金融融入互联网生态,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一条重要探索路径。
去年浦发银行推出的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很有代表性,该行通过API平台,突破传统物理网点、手机APP的局限,开放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上,形成“金融+教育”“金融+医疗”“金融+制造业”“金融+社交”等各种跨界金融服务。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还仅是向开放银行迈出的第一步。
“许多银行将开放银行等同于API,而实际上API只是开放银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波士顿咨询认为。
在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看来,开放银行应该具备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开放协作(Open Collaboration) 的“3O”体系。
马智涛认为,开放平台是通过API、SDK、H5等方式,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连接;开放创新主要围绕探索软件开源、知识产权授权及产品参考实现的共享,在不断的开放中,希望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升华;开放协作就是进一步拥抱开放,在业务/技术能力合作的基础上,与合作伙伴共建商业生态。
从这一内涵来看,大部分传统银行业还在围绕开放平台做文章。值得关注的是,以“3O”体系为战略的微众银行,近日与腾讯云基于开放银行发展的共识成立了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双方将其定位为“做好金融行业打造开放银行的数字化助手”,将联合打造满足开放银行各个场景需要的智能风控、金融安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应用实践,这意味着微众已迈出了走向技术层面开放创新的重要一步。
改变成本结构是制胜关键
开放银行已经起步,目前来看,要走通开放银行这条路径,还面临许多仍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要走开放银行的路线,必须要把敏捷、低成本以及海量业务诉求能够有效地满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马智涛认为。
一方面,开放银行要求响应市场的速度更快;另一方面,如何有效满足海量的业务诉求也是开放银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因为现在银行很多合作伙伴都是带有流量的互联网平台,他们的速度非常快,银行业必须能够跟得上,他们才会愿意合作。”马智涛透露,在此方面,微众的一个经验是,从一个产品概念到投产只花了11天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打造开放银行还面临着需改变传统银行成本结构的关键。
“高频低额度业务放回传统的成本结构运行的话,这个生意本身就是亏本生意,它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成本的结构改变非常关键。”马智涛称。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发展阶段,开放银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带来银行商业模式上的变革,但并不能保证盈利层面的快速实现。
“实际上,构建完整的开放银行体系是一项巨大且长期的工程,需要持续不断投入大量资源。其全周期投入回报比呈U形曲线,在初级发展阶段难以形成等值的业务回报,特别是不具备客户基础优势的银行,更加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认为。
监管与标准亟待落地
银行业变革离不开制度与规则的引导和约束,开放银行亦然。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的开放银行探索仍然是在银行业务边缘地带“自下而上”实践,并没有涉及监管核心问题,如果真正进行系统性变革,则需要监管规则与标准的落地。
站在监管角度来看,开放银行在有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使得风险敞口更多,风险管控链条更长,风险洼地的效应更加明显,风险的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变化。
专家分析,监管开放银行的一大难点在于数据隐私安全保护,即如何明确开放的边界。具体而言,由于开放银行连接了服务的提供方、交易发起方等众多主体,数据泄露风险增多,任何一方数据保护存在薄弱环节,都可能危及金融数据安全,一旦开放银行服务接口存在设计缺陷或权限设置不当,恶意攻击者就可能非法获取客户数据,应用方也可能违规使用交易信息。
中国观察